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内容

宋朝文武第一人:“战略防御大师”范仲淹(宋代名相范仲)

2024-04-30 13:59:22杂谈9

范仲淹被称为整个宋朝的文武第一人,是著名的文学和政治家,王安石称其为: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年轻的范仲淹,曾经脾气火爆,秉公直言,但他在西线战场,却一改火爆脾气,坚持防守,促成了宋夏之间的庆历议和, 堪称北宋最佳战略防御大师。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正月,北宋在西北被党项人击败了。

宋朝的西北边境,主要的威胁是党项人,从李继迁开始,李德明、李元昊祖孙三代坚持不懈的在西北反复折腾,终于在1038年建国。

两年后,李元昊集中10万优势兵力,发动了著名的三川口之战,虽然宋军兵力悬殊,力战不退,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这是西夏和北宋之间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是西夏的立国第一场大战,是北宋整个西北战略的失败。

北宋在西北虽然不像面对辽国一样时刻面对灭国的风险,但是一直也被党项人折腾的没什么脾气,温水煮青蛙的结果就是党项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变成了尾大不掉的存在。

宁鸣而死的范仲淹回来了

三川口大战的失败,直接让李元昊看到了北宋西北的外强中干,之后直接就把延州打穿了,北宋的西部边境已经变得岌岌可危。仁宗皇帝撤换范雍,腰斩临阵脱逃的守将黄德,提拔户部尚书夏竦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组成超级管理团队,重整西北军务。

此时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并不在京城,他因死磕宰相吕夷简,已经被贬出京,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因谏被贬。北宋诗人梅尧臣曾力劝范仲淹少管闲事,范仲淹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作为回应。

范仲淹出现在这份名单当中,并不让人意外,北宋对西夏的态度虽然一直摇摆不定,但是打起来也一直很强硬,没什么心理负担,强硬坚韧的范仲淹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是经略安抚副使这样重要的职位,有点出乎意料。

死对头吕夷简深明大义

目前从网上的资料来看,至少有三种说法,韩琦大胆举荐,范仲淹的死对头吕夷简推荐的,夏竦要求的。

我个人倾向于可能不是吕夷简推荐的,但吕夷简在范仲淹的任职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最初召范仲淹回来的时候是出任永兴军(治京兆府,今陕西西安)知军,最后确认的岗位是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知军是地市级干部,而安抚副使则是副省级干部,权力更大,也能够更充分发挥范仲淹的才能,在吕夷简建议提出:

“初,仲淹与吕夷简有隙,及议加职,夷简请超迁之”,

谁举荐并不重要,韩琦本来和范仲淹关系不错,吕夷简能够建议破格提拔范仲淹,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北宋的文官们,仍然以国事为重,也至少体现了吕夷简的心胸,在国事面前,个人恩怨可以暂时放下,大局为重。

此事之后范仲淹和吕夷简约定合力对外,而且在之后的战事当中,吕夷简也始终维护范仲淹,并没有因为之前的恩怨而耽误国事。

范仲淹的铁壁防御

范仲淹和韩琦到达西线之后,采取了不同的战略。曾经锋芒毕露,在朝堂上犀利进攻的范仲淹,选择了防守策略。

范仲淹接手的防区,是被李元昊打穿的延州。选择防守,是范仲淹认为最为妥当的策略。悲天悯人的范仲淹,清醒的看到延州的凋败,只有强化自身的力量,才能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

到达延州之后,范仲淹进行了军事改革,除了加强训练,他还改变了宋军以往的惯例,不以官职大小顺位高低出战,给每个将军表现的机会,按照作战能力的强弱来决定战斗序列,在这个过程中种世衡、狄青等一大批年轻将领开始涌现, 并成为北宋西北的中坚力量。

加强防御,不代表就彻底放弃进攻。范仲淹进行了一系列小规模的进攻作战,主要目的是巩固延州的防线,扩大防御圈。康定元年九月,范仲淹遣将军任福(请注意这个人)破白豹城,迫使入侵西夏保安军、镇戎军撤退。又派狄青等攻取西界芦子平,种世衡兴筑青涧城,十月,遣朱观等袭破西夏洪州界郭壁等十余寨。范仲淹同时将军权下放,各城的将军们,几乎同时掌控军、政、财权,尤其种世衡在清涧城做的非常突出,而且效果非常明显。

大宋立国以来,就通过各种方式来控制武将的自由度,这样的军事改革,实际上已经触动了大宋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但是这样做的好处是,曾经是西北最危险,最薄弱,被李元昊打穿的延州,却变成了西北最为平静的地方,因为这里已经变成铜墙铁壁一般的存在。

这种防御政策,让西夏很难受。攻坚战,西夏不擅长,也占不到便宜,绕道走吧,密密麻麻的一堆军寨也绕不开。想想也容易理解,除非李元昊大脑不正常,才会选一个难啃的硬骨头来打。

进攻!是不是合适的选择

但是与范仲淹不同,韩琦年轻气盛,是一个积极的进攻派。韩琦倡导的进攻态势,范仲淹并不认同,也不怎么很配合。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范仲淹阻止了仁宗讨伐西夏的决定。 二月,李元昊进兵渭州,在韩琦的力主之下,仁宗批准了反攻计划。范仲淹仍然坚持认为反攻时机不成熟,并不支持。

在韩琦的计划当中,宋军以泾原、鄜延的军队进攻西夏本土。韩琦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进攻机会的,在命令任福到泾原参加军事会议的时候,韩琦听说元昊正在打算进攻渭州,于是韩琦马上赶赴镇戎军,又临时征召18000人,命任福为统帅计划直接进攻敌人后方,如果不能成功,就在半路设伏。但是骄傲轻敌的任福却违背命令,导致宋军在好水川遇伏,主将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

好水川之败,彻底打乱了韩琦的进攻计划。战后,夏竦去职,韩琦、范仲淹也被调职他用。

胆大包天的范仲淹

但是在好水川战败之前,范仲淹做了一件胆大包天的事。

李元昊在范仲淹防守的延州路,一直都在装可爱,甚至想再用一次对付范雍的老办法来迷惑宋朝文武第一人范仲淹。很可惜,范仲淹油盐不进,并不吃这一套。

庆历元年(1041)正月,李元昊派人假装求和,范仲淹把信给扣下了,没有转交中央,同时给李元昊写了封信,警告李元昊老实待着别添乱。但是范仲淹派出送信的使者直到好水川之战后才被李元昊放回来,并且又带来一封言辞傲慢,大不敬的信,干脆直接就被范仲淹烧了。

好水川之败和信件往来的事情搅合在一起,让朝堂中的一堆文官愤怒了:范仲淹是不是通敌?宰相宋庠甚至喊出:“范仲淹可斩!”的狠话。

又一次,吕夷简支持了枢密副使杜衍的意见,保住了范仲淹。

当然,仁宗的信任也是范仲淹保命的关键。

1042年,宋军遭受了宋夏战争的最惨痛失败,定川寨之战。此次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 李元昊在定川寨获胜后,继续南下,震动关中。此时的范仲淹,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亲率军援救,西夏军队撤走。

当初定川战败的消息传来,仁宗说:“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而范仲淹派出支援的奏报一到,仁宗大喜道:“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西北适合防御还是进攻

那么在西北,到底是选择进攻还是选择防御?

首先,西北的环境相对复杂,除了西夏,还有其他的部族,与北宋的关系也是若即若离,防守难度很大。

其次,大宋经营西北的时间并不长,李元昊打游击一样的进攻通常飘忽不定,对于缺乏骑兵部队的宋军来说,步兵的进攻速度、补给难度都很大。从后来五路伐西夏的过程来看,即便出动足够的军队,西夏也能够借助天时地利,顽强的生存下来。

党项人是一群奇葩的存在,基本没什么信誉可言,反复叛变是常有的事,李元昊的祖父李继迁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李继迁自反叛朝廷开始,就反复投降,反复叛变,就算投降,也是“继迁虽降宋,劫掠如故”。而北宋在整个西北的策略方针也从宋太宗时期的剿抚并重,变成真宗时期的 “方在谅暗,姑务宁静”,甚至一些大臣也要求采取“屈己含垢,以安万人”的策略,这给了了党项人相对安全的发展空间。

从整个西夏立国的过程来看,对付党项人,进攻几乎没有奏效过,党项人打不赢就投降,打的赢就不断占地盘,只要不被彻底消灭,就会可着劲的折腾下去。所以范仲淹“强边防守备,徐图西夏”的防御战略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没有范仲淹就没有庆历和议

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初期战争,宋军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败,严重打击了宋军的士气和进攻力量。

定川寨惨败之后,仁宗终于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对西北防线进行了重新部署,一大批的名人被派去西北:范仲淹、韩琦、庞籍、文彦博、滕宗谅、张亢。整个仁宗朝的精英都集中在了西北防线。

虽然说,导致庆历和议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当整个西线都开始变成范仲淹的延州的时候,西夏那种快进快出的打法已经没有办法在战场上获得任何主动权了。以前的西夏,咬一口肉就可以走,面对范仲淹管理之后的延州,吃不到肉会崩到牙的事情,西夏人是不会干的,尤其是当发现自己开始孤军奋战的时候,更加不会做这种亏本的买卖。

李元昊在发动对北宋的战争之时曾联络羌族为其向导。范仲淹到任后,除了进行积极的防御,又以朝廷的名义犒赏羌族各部,签订条约,严明赏罚,在范仲淹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下,羌族开始脱离西夏,倒向北宋,彻底断绝了西夏与羌族的同盟。

面对铁板一块的西北,李元昊也只能选择议和,向北宋称臣,从此开始了西北几十年的和平时期。

范仲淹目的明确,不死不休,坚韧不拔,但是他也能够清楚的看清局势,评估双方的优劣势,而且意志坚定,对自己的战略毫不动摇,这就是一个脾气火爆的范仲淹会采取防守战略的原因。

范仲淹在西北期间,也为大宋提拔了很多宝贵的将领,如狄青、种世衡、郭逵等,强悍的西军直到北宋末年,仍是宋朝的最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