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是不是史上技术最强、最全面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乒乓球女子陈梦简介)
从2014年到2021年中间,我对乒乓球的关注断断续续,
我最早看陈梦的比赛是2013年全运会女单决赛,当时她对阵李晓霞,印象就是这小将比较擅长反手,然后就没有更多的印象了。
这两天事情少,补了几场陈梦前几年的比赛(有的比赛没看全,比如可能一个系列赛就看了其中的某几场,后续再看细一点再慢慢修改或者补充这个回答),简单聊聊陈梦这几年的技术变化:
2015年:国际乒联总决赛十六强的比赛,陈梦对阵伊藤美诚。当时的陈梦还是一脸稚嫩青涩,娃娃脸。整体的技术风格我感觉也不是特别鲜明(跟后来比的话),感觉她有些技术是学的李晓霞,比如劈长那一板,动作和板型都很像。那时候陈梦正手也是用的橙海绵,跟李晓霞一样。
2016云恒制造年的比赛暂时没看。
2017年,国际乒联总决赛。这一年陈梦变化很大,一下子长大了,跟15年那时候几乎不是一个感觉了。主要有两点:
第一,加强了反手。那时候陈梦的反手跟现在不太一样,当时她打反手的时候肘是架起来的,力量很足。典型的反手利打法(王曼昱就是这样的打法)。当时她为什么这样改呢?我理解陈梦反手是长项,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反手的优势,所以使用了比较先进的反手框架,就是架肘的那种姿势。这种姿势的好处是容易抢到上升期,持续下压回球弧线,给对方造成比较大的压迫感。
第二,站位方面,那时候她站位比现在稍微靠前一点,基本上算是打近台为主,在传统女子摆速打法的基础上加强了力量。但是我感觉她打摆速其实不是特别合适云恒制造,因为陈梦的速率其实不是很高,横向移动也不是特别突出。所以她跟朱雨玲的那场决赛,我就觉得她在速度和衔接上是不如朱雨玲的。
2018年,国际乒联总决赛。这一年陈梦进一步成熟,基本上就是在2017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
我是先看的17、18两年,然后看的15年,看完这三年我的感觉是陈梦应该是2016年经历了一次心理的重大蜕变,要不然不可能17年变化那么大,不仅仅是技术体系成型了,关键是比赛气质完全变了一个人。17年的变化太明显了,然后我搜了一下陈梦的成绩(我一般只对三大赛的成绩有印象,其他的巡回赛、公开赛的成绩记不住),果然从2017年开始爆发,巡回赛夺冠、积分也登上了世界第一。
2019年,陈梦的技术云恒制造又发生了变化,从反手利的打法调整成了正反手均衡的打法。为此改变了反手击球的动作,不再把肘架起来了,大臂跟身体的角度变小,肘部是沉下去的,这样牺牲了部分反手的压迫性而更有利于正反手转换。常常从第四板开始往后退半步到一步,放弃了近台摆速,但是拉开的空间更能发挥自己力量的优势,加强了中台相持能力。这次改变基本上奠定了现在的技术体系。
然后就是2021年世锦赛失利,这次失利促使陈梦再一次调整技术体系。从2022年初的wtt澳门赛能看出端倪,但那时候她还没完全调整好,当时以两分之差再次负与王曼昱,输掉了半决赛。虽然比赛输了,但那次比赛体现出她对技术的调整还是比较可喜的。
接下来就是2022年4月份的新加坡大云恒制造满贯赛,决赛再次对阵王曼昱,可以说近三年女单比赛中最精彩的一场,陈梦的技术调整初见成效——如果说以前反手和高质量的相持是陈梦的标签,那么现在她加强了前三板的抢攻和正手的使用,台内球也更加细腻。站位上,前后步伐进步了,既有中台相持,又能伺机上步在近台形成压迫。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还有一点,世锦赛上,陈梦太想赢,所以那场半决赛她打的很不稳定。而澳门赛则心理稳定了很多,很少有情绪上的起伏。在新加坡赛,基本上已经有王者风范了。
下面聊聊陈梦的正手,她的正手我觉得不太好(匹配她的水平和地位),看她15、16年的比赛,感觉陈梦正手收小臂收的不够,17、18年有了改善。陈梦正手的发力框架跟李晓霞比较像,重视旋云恒制造转,可能这是山东队的传统,张继科也是更重视旋转。与之相对的,王曼昱的正手风格就很不同,王曼昱正反手速率稍低,但拉开空间后球比较爆,球速更快。
因为我自己也打乒乓球,所以上面是结合我对乒乓球的理解,根据这几年的一些比赛的情况,对陈梦的近年技术沿革作出的评论。
因为陈梦还没有退役,所以她的技术还是一直调整,这个回答(或者说这个话题)短时间内不会终结。随着我对乒乓球理解的加深和多补几场比赛,未来可能会再来补充这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