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科技:在代码与热爱里生长的创业故事
大家或许都听说过科技企业,但很少有人真正走进它们的日常 —— 那些深夜亮着的灯、屏幕上滚动的代码、团队成员为一个功能争论又拥抱的瞬间,才是这些公司最鲜活的模样。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家叫 “微光科技” 的小公司,从三个人的出租屋到能容纳五十人团队的办公区,他们用五年时间做了一件事:给中小商铺做简单好用的智能管理系统。接下来,我们就通过问答,慢慢揭开这家科技企业的故事。
第一个问题:微光科技是怎么成立的?说起来还挺偶然的。2018 年夏天,创始人陈默还在一家大厂做程序员,周末帮开便利店的表哥整理库存,发现表哥每天要花三四个小时记账,还总因为记错价格和库存吵架。陈默当时就想,能不能做个简单的系统,让表哥用手机就能管库存、算账单?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同组的设计师小夏和产品经理老周,三个人一拍即合 —— 老周懂用户需求,小夏能把界面做得清爽好操作,陈默负责写代码。当年国庆,他们在陈默租的两居室里,用三台笔记本电脑敲出了第一个版本,给公司取名 “微光”,意思是哪怕做的事小,也能给小商户带去一点方便。
第二个问题:刚开始做产品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是 “没人信”。陈默他们带着第一个版本的系统,跑遍了老家的小商品市场,大多数老板都摆摆手说 “我用账本记了十几年,不用你们这高科技”。有一次,他们在一家水果店蹲了三天,帮老板免费理货、录数据,还帮着设计了会员积分规则。第四天早上,老板看着手机上自动生成的销售报表,突然说 “这个好,我女儿在外地,以后她也能帮我看生意了”。那是他们签下的第一个客户,当时三个人在水果店门口,对着一碗牛肉面哭了 —— 不是因为难,是因为终于有人认可他们做的事。
第三个问题:团队里有没有过因为意见不合吵架的情况?太多了。印象最深的是 2019 年冬天,他们想给系统加一个 “语音录入商品” 的功能。老周觉得 “老板们年纪大,打字慢,语音肯定好用”,小夏却坚持 “语音容易出错,比如‘苹果’和‘芒果’发音像,万一录错了更麻烦”。两个人吵了一下午,最后陈默说 “咱们找十个客户试试”。他们带着两种方案去了市场,结果有七个老板说 “语音方便是方便,但最好能让我们再确认一遍”。后来,他们做了 “语音录入 + 文字确认” 的功能,既解决了打字问题,又避免了出错 ——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们养成了 “不吵架,找客户聊” 的习惯。
第四个问题:公司什么时候从出租屋搬到正式的办公区?是 2020 年春天。当时他们已经有了二十多个客户,每个月能有几万块收入,终于能租得起写字楼里的小办公室了。搬家那天,小夏特意买了一块白板,在上面写 “微光科技,服务 1000 家小店”。陈默记得很清楚,那天阳光特别好,透过窗户照在白板上,老周拍了张照片,说 “等咱们真的做到了,就把这张照片放大挂起来”。
第五个问题:疫情的时候,公司有没有遇到过危机?差点倒闭。2020 年下半年,很多小店关了门,他们的客户流失了一半,收入一下子掉了下来。有两个月,陈默和老周、小夏都没拿工资,还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给员工发工资。有个刚毕业的程序员小王,知道情况后主动说 “我先拿一半工资,等公司好起来再补”。那段时间,他们每天晚上都在办公室开会,想怎么帮客户活下去 —— 最后决定免费给客户加 “线上外卖接单” 功能,还帮不会用的老板们注册外卖平台账号。没想到,这个举动反而让更多老板知道了他们,到 2021 年初,客户数量比之前还多了三成。
第六个问题:有没有哪个客户的故事让你们特别难忘?有个开文具店的张阿姨。她老伴走得早,一个人带着儿子开店,儿子在读大学,学费全靠这家店。2021 年冬天,张阿姨的店被一场大雪压坏了屋顶,货物湿了一半,她坐在店里哭,说 “这下完了,儿子的学费都没了”。陈默他们知道后,不仅帮张阿姨把系统里的库存数据导出来,还发动团队成员帮她整理没湿的货物,甚至在朋友圈帮她卖货。后来张阿姨的店重新开了张,特意给他们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现在那面锦旗还挂在公司的前台,每次新员工来,陈默都会讲这个故事。
第七个问题:团队里有没有什么特别的 “小传统”?有两个。一个是 “每周一餐”,每个周五晚上,不管多忙,全团队都会一起吃顿饭,不是去大酒店,就是在公司附近的小饭馆,大家边吃边聊这周遇到的客户故事,或者吐槽哪个功能做起来费劲。另一个是 “客户日”,每个月最后一天,会邀请两个客户来公司,跟产品团队面对面聊需求。有次一个卖五金的老板说 “能不能加个‘工具租赁’的功能,我有时候会租梯子给人用,老忘记账”,产品团队听了,真的在下次更新里加了这个功能,那个老板后来还介绍了好几个同行来用他们的系统。
第八个问题:做这个产品这么多年,有没有觉得 “累到不想干” 的时候?陈默有过。2022 年夏天,他连续加班半个月,给一个连锁超市做定制化系统,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有天早上,他在地铁上差点睡着坐过站,看着窗外的人流,突然觉得 “我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那天他没去公司,回了趟老家,看到表哥用他们的系统给顾客结账,还跟旁边的老板说 “这是我弟做的,好用得很”。表哥的语气特别骄傲,陈默突然就想通了 —— 他们做的不是冷冰冰的代码,是能帮到人的工具,这就够了。
第九个问题:公司现在有多少人?都是什么样的人?现在有四十二个人,大部分是年轻人,最小的刚毕业,最大的是老周,四十岁。团队里特别有意思,有喜欢二次元的程序员,会把代码注释写成动漫台词;有擅长做饭的运营,偶尔会带自己做的点心来公司;还有以前开过小店的产品经理,特别懂老板们的需求。他们不是那种 “老板说什么就做什么” 的团队,反而经常跟陈默提意见,比如 “这个功能太复杂,老板们学不会”“咱们应该多去市场跑跑,别总在办公室待着”。
第十个问题:现在客户用你们的系统,最常夸的是什么?夸得最多的是 “简单”。很多老板说,以前用别的系统,要学半天,还总出错,他们的系统 “像用微信一样简单”,点几下就能记账、看报表。有个卖早餐的阿姨,以前每天凌晨三点起来备料,还要记哪些包子卖得好,现在用他们的系统,晚上就能看到当天的销售数据,第二天该备多少料一目了然,能多睡半个小时。每次听到这些,团队里的人都特别开心 —— 他们一直想做的,就是 “不让技术成为负担”。
第十一个问题:有没有过客户提的需求,你们觉得做不到,但最后还是做到了?有。2023 年,一个开农资店的老板说,他的客户都是农民,很多人不会用智能手机,能不能做一个 “短信查账单” 的功能 —— 农民买了东西,老板在系统里录完,农民就能收到短信,上面写着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当时团队里有人说 “现在谁还看短信啊,做这个没用”,但陈默觉得 “只要客户需要,就值得做”。他们花了一个月时间,真的做了这个功能,那个老板后来反馈说,很多农民收到短信后,都说 “这个店正规,不坑人”,他的生意比以前好了不少。
第十二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做更大的产品,比如给大公司做系统?陈默说 “暂时不想”。他们试过给一家大超市做定制化系统,虽然赚的钱不少,但过程特别累 —— 大公司需求变来变去,还要求很多复杂的功能,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其实很多都用不上。反观中小商户,他们的需求很实在,就是 “能记账、能管库存、简单好用”,跟他们打交道,不用绕弯子,还能听到很多真实的故事。陈默说 “我们就想把‘服务小店’这件事做好,做到极致,比什么都强”。
第十三个问题:团队里有没有什么遗憾的事?有一件。2021 年,他们遇到一个开书店的老先生,老先生说想做一个 “会员借书” 的功能,方便附近的学生。他们很快就做了出来,还帮老先生把书店里的几千本书都录进了系统。可惜的是,第二年因为房租涨了,老先生的书店关了门。关门前,老先生特意来公司,给他们送了一本自己写的书,上面写着 “谢谢你们,让我的书店多活了一年”。现在那本书放在公司的书架上,每次看到,他们都提醒自己,要更努力一点,帮更多小店活下去。
第十四个问题:现在再看 “微光” 这个名字,有没有不一样的理解?陈默说,以前觉得 “微光” 是 “小而亮”,现在觉得是 “聚少成多”。他们一个客户是小店,一百个客户就是一百家小店,这些小店是城市里的烟火气,他们的系统就像给这些烟火气添了一点光。有次他们去一个市场调研,发现有十几家店都在用他们的系统,老板们还会互相交流 “这个功能怎么用”“那个报表怎么看”,那种感觉特别好 —— 他们不仅做了一个产品,还连接了一群人。
第十五个问题:未来想把公司做成什么样?没有什么宏大的目标,就是想服务更多小店,让他们用最少的钱,享受到最好用的系统。老周说,想在五年内实现当初白板上写的 “服务 1000 家小店”;小夏想把系统的界面做得更温馨,让老板们用的时候,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陈默想多招一些懂小店生意的人,让团队更懂客户。他们不追求成为 “大公司”,只希望提到 “给小店做系统的”,大家能说 “微光科技做得不错”—— 这就够了。
其实,像微光科技这样的科技企业,在城市里还有很多。他们不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追风口,只盯着一个小小的需求,用代码和热爱,一点点解决问题。他们的故事里没有 “一夜爆红”,只有 “慢慢来”—— 慢慢来了解客户,慢慢来打磨产品,慢慢来实现梦想。就像陈默说的 “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应该像阳光和水一样,悄悄融入生活,帮人们把日子过得好一点”。而这,或许就是科技最温柔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