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电路设计】关于三点式电容振荡电路的初探
在学习关于很多MCU晶振频率为什么要做成32.768kHz时,提到了三点式电容振荡电路,对其进行简要的学习。
1、引子:
振荡电路用于实时时钟RTC,对于这种振荡电路只能用32.768KHZ 的晶体,晶体被连接在OSC3 与OSC4 之间而且为了获得稳定的频率必须外加
两个带外部电阻的电容以构成振荡电路。

32.768KHZ的时钟晶振 产生的振荡信号经过石英钟内部分频器进行15次分频后得到1HZ的秒信号,即秒针每秒钟走一下,石英钟内部分频器只能进行15次分频,要是换成别的频率的晶振,15次分频后就不是1HZ的秒信号,时钟就不准了。32.768K=32768=2的15次方,数据转换比较方便、精确。
绝大多数的 MCU 爱好者对 MCU 晶体两边要接一个22pF附近的电容不理解,因为这个电容有些时候是可以不要的。参考很多书籍,讲解的很少,往往提到最多的是起稳定作用,负载电容之类的话,都不是很深入理论的分析。 问题是很多爱好者不去关心这两个电容,他们认为按参考设计做就行了,本人也是如此,直 到有一次一个手机项目就因为这个电容出了问题,损失了几百万之后,才开始真正的考虑这个电容的作用。 其实 MCU 的振荡电路的真名叫“三点式电容振荡电路”,请参考图片。

晶体,相当于三点式里面的电感,C1 和 C2 就是电容,5404 和 R1 实现一个NPN的三极管,大家可以对照下面的三点式电容振荡电路。更为直观。

2、三点式电容振荡电路介绍: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也称考毕兹(Colpitts,也叫科耳皮兹)振荡器,是三极管自激LC振荡器的一种,因振荡回路中两个串联电容的三个端
分别与三极管的三个极相接而得名,适合于高频振荡输出的电路形式之一。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有多种具体形式,其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如上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电容三点式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重要特性是:与三极管发射极相连的两个电抗元件为相同性质的电抗元件,而与三极管集电极(或基极)相连接的电抗元件是相反性质的。如果合理设置电路参数使其满足起振条件,则电路将开始振荡,如果忽略分布电容、三极管参数等因素,此电路的振荡频率f0如下式:

之所有是约等于,是因为忽略了三极管的寄生极间电容,后面会提到,此电路的LC谐振回路中的电容C1与C2是串联的,如下图所示:

如下图所示为基本的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

上图中的电容C1、C2与电感L组成谐振回路,作为三极管放大器的负载,电容C3与C4作为耦合电容,其直流通路如下:

其实就是带基极偏压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对于一个具体的振荡电路,振幅的增大主要依赖于三极管的集电极静态电流,此值如果设置太大,则三极管容易进入饱和导致振荡波形失真,甚至振荡电路停振,一般取值范围为1mA~4mA
其交流通路如下图所示:

从图上可以看出,基极输入(假设有输入)经过三极管放大后的输出电压uo,再经过电容C2与C1分压后施加在三极管的BE结之间形成正反馈,因此其反馈系数如下式:

3、电路搭建:
1)确定工作电压:12V
2)确定三极管:2N2222A
3)确定振荡频率:12MHz
4)确定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
由图分析,基极输入经过三极管后,放大输出电压Uo,再经过C1,C2分压经过三极管的BE结,从而形成正反馈,其反馈系数如下公式:
F = C1/(C1+C2)
由振荡起振条件:AF > 1, F取值应为0.1~0.5;取F = 0.4 ,C1 = 50pF,由此可得C2 = 150pF。Multisim仿真验证如下图3所示

谐波失真有6.13%,不符合预期,实际振荡频率是11.66MHz,频率相对准确度:(12-11.66)/12 = 2.8333%,故不满足频率稳定度,需要改进。
分析原因:三极管存在极间电容Cbc和Cbe???
改进措施:调整C4电容为117pF时,即150pf 78% ,振荡频率为11.995Mhz,满足精度要求。
减小误差有以下措施:
在保证反馈系数F的情况下,减小C1的值,以减小极间电容Cbe影响。
改变如下:克拉波振荡电路:在回路中加一个小电容C2 = 100pF 50.3% 与电感串联,可隔直通交。0.004/12=3.33*10^(-4) 满足频率稳定度要求。

4、小结
通过学习三点式电容振荡电路加深了对于MCU外置晶振的理解。
参考:
1、
https://www.cnblogs.com/sunshine-jackie/p/8182296.html2、
https://blog.csdn.net/xp2108/article/details/124534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