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内容

宋洪咨夔《促织二首》其二诗解读(促织原文翻译及重点字词)

2024-09-20 13:00:42杂谈230

促织二首(其二)

宋·洪咨夔

水碧衫裙透骨鲜,

飘摇机杼夜凉边。

隔林恐有人闻得,

报县来拘土产钱。

注释

1、衫裙:短衫和裙子。这里泛指衣服。

2、机杼:织机和梭子。杼,织梭。

简析

这是《促织二首》其二,通篇亦采用拟人手法,我们来看一下:

“水碧衫裙透骨鲜。”

作者还是把蟋蟀比拟为纺织女。因此在对蟋蟀的外形描绘时,就既抓住了蟋蟀自身的特点,比如它的颜色是水碧色的,通身一体,剔透玲珑,又尽量向纺织女的方向联想,怎样联想呢?作者把蟋蟀颜色上的这种特点,想象成纺织女穿在身上的水碧色衫裙,于是这句就兼尔蟋蟀和纺织女,打通了蟋蟀和纺织女的联系,不动声色的完成了她们之间的比拟,继续往下看:

“飘摇机杼夜凉边。”

“机杼”就是织机和梭子,纺织的一系列工具,那么它到底有没有呢?客观上自然是没有的,因为纺织的是蟋蟀,而非纺织女本人,但主观上又是有的,因为这儿的“机杼”模拟的是蟋蟀的鸣声,因其鸣声如急织也,所以将其鸣声当成了“机杼”,由此这样的“机杼”人耳听来,自然就是“飘摇”着的,它飘摇在空气中,仿佛夜风一吹,它还能忽远忽近,轻轻移动一般,“夜凉”也是自然的,蟋蟀秋天时鸣叫得最为猛烈,而秋天的夜晚,当然已经很清凉了,这就是这一句的全部内涵,我们继续往下看:

“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

那么作者为何会替蟋蟀产生这种莫名的忧虑呢?其实说莫名,还是很有些名目的,可以参看我国唐朝诗人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他在这首诗中写道:“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即便是在深山,比深山更深之处,人们也无计逃避政府的赋税加身,而况只是在密林中纺织的蟋蟀姑娘呢,密林又不是深山,地理上更难与世隔绝,自然会有人听得它们的纺织之声,然后偷偷地跑来县城的官府,向官家报告,又有人偷税漏税了,快去抓吧,自己说不定能得到一些奖励什么的,而闻讯的官府,又焉能不迅速出动,于是一大批皂衣衙役拥到,可怜的蟋蟀姑娘,当然就得向政府缴纳一定的土特产钱了,否则她们是没有在密林中任意鸣叫的特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蟋蟀既然也是王臣,当然是没有免税的特权的——

于是这篇诗解读就写完了,想说点什么吗?其实不用说,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切尽在诗中。

是为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