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内容

宋洪咨夔《促织二首》其一诗解读(促织原文读音)

2024-09-20 12:24:40杂谈194

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5),字舜俞,号平斋,临安于潜(今浙江临安西人)。嘉定元年进士。累官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有《春秋说》、《平斋文集》、《平斋词》。

促织二首(其一)

宋·洪咨夔

一点光分草际萤,

缫车未了纬车鸣。

催科知要先期办,

风露饥肠织到明。

注释

1、缫车:缫丝工具,有轮旋转以收丝。

2、纬车:即纺车,织布之工具。

3、催科:催缴租税,因租税有法令科条,故称催科。

简析

此诗通篇采用拟人手法,以蟋蟀比拟纺织女,我们来看一下:

“一点光分草际萤。”

虽然说通篇用拟人手法,但既以蟋蟀拟纺织女,那总是要先请蟋蟀出场的。它又是怎么出场的呢?原来它是在草丛中的萤火虫光的映衬下出场的,为什么要是萤火虫光?因为蟋蟀要连夜纺织啊,而纺织就必须有些光亮来照明,自然界中的光亮除了日光、月光和星光,就是萤火虫发出的微弱之光了,因此我们看到作者用了“一点光分”这样的字眼,“一点”形容其光微孱,“分”则指蟋蟀借此微光照明,现在继续往下看:

“缫车未了纬车鸣。”

所谓“缫车”,就是缫丝工具,有轮旋转以收丝。所谓“纬车”,就是纺车,也即织布之工具。那么中间为何要以“未了”二字连接前后二车呢?我想原因大概在于,首先缫丝是纺织的前道工序,只有缫出了丝,而后才能纺织,但又不能等待全部的丝缫好后,再按部就班的进行纺织,而是缫好一部分的丝之后,立即同时开始纺织,只有这样才能节约时间,加快进度,至于说为什么必须如此,且来看三、四两句,那里做了最好的解释:

“催科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

所谓“催科”,就是政府催缴租税,因租税有法令科条,故称“催科”。却原来,就连那蟋蟀小虫儿,也知道政府的租税是必须提前缴纳的,否则安个“抗旨不遵”的罪名,绳捆索绑,押赴公堂,大刑伺候,一顿板子,必打得皮开肉绽,多少人因此枉丢了性命,是故中国的老百姓才会口口相传“宁死不上公堂”,人既如此,以蟋蟀单薄之躯,那更是不敢冒犯官老爷的虎威了,怎么办?还能有什么办法,除了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赶紧着把政府的租税缴纳,其他那是再也休想,于是我们看到,蟋蟀忍着饥肠,冒着风露霜寒,织啊织,一直织到鸡唱三遍,一直织到黎明到来,它是多么的想休息一刻啊,然而不能,政府的催科比自己的命重要,于是它继续织啊织,又从第二天的黎明,一直织到了黄昏……

那么这只蟋蟀最后是否终于完成了政府的“催科”,这就不得而知了,也许它终会完成的,也许它终究完不成,因为即便数量上完成了,政府也会挑出各种各样的毛病,比如把它们的优良品硬说成是残次品,然后打回去,让它们重新缴纳,至于说后来是否确实发生了这样的事,那就更加不清楚了,总之生民多艰,民生多泪,自古以来却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这是我们唯一清楚的。

是为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