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过年,你真的搞懂了吗?(过年返乡回家的照片)
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个从小生长的地方,名字叫做“故乡”。
一年一度的春节,不惜千里奔袭,跨越数省甚至大半个中国,也要回到童音依稀的家乡。
但是,情怀归情怀,习俗归习俗,底层逻辑又是什么呢?
一)直抒胸臆
费那么大物力人力精力和心力,力返,显然不仅仅只是情怀,习俗。
而是比它们更底层的一些东西。
比如,“更好的生存发展”。
远古的人类,更多是以“部落为单位存在的,其实也不是字面理解的那种久远,夏商周也基本是高级点的部落,距今才不过三四千年。
虽然,如今科技发展了,文明进步了,“部落”也已成为了历史;但是,骨子里的东西不会轻易改变的,“居安思危”更是炎黄子孙的处世智慧。
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才有“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以亲情而体现。
二)“返乡”隐含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是“普渡众生”式的开悟,而是,醍醐灌顶式的家传。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古往的皇权天下是依靠什么取得的?有常识的都知道,是依靠“非文杆子”打下来的。
以什么为核心组织,多是同乡同窗,父子兄弟亲家族。
家天下并不只是皇帝一家的天下,而是“百姓”共有的天下。
另外补充一句,这里的“百姓”指的是大大小小的各种“家族”。
中国的姓氏文化很有意思,以炎黄为根基,延伸出了百家姓的“大树木”。
这里,来个很大胆的揣测,现今的十四亿同胞可能是生物学上真实意义上的“同胞”,同为百家贵族之后。
百家贵族又是炎黄之子孙,于是乎,炎黄后代是真实意义上的,并不是象征性的。
扯得有点远了。
返乡隐含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呢?
是从“鱼肉”变“刀俎”,“棋子”变“棋手”的力量。
三)过年沦落成了仪式,是家学丧失的表现
最初始时,百家姓就近群居,不会间隔太远;只不过后来由于战乱和天灾,被动远迁,逐渐地就分散了。
到现代时,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交通工具便捷,一个小家里的几口人就可以各距数千里,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张王李赵林,千千万万微型小家族,每家都不相同,家庭经营更是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
过年的表象是“仪式”,过年的底层是“合纵连横”;但是,几人能懂?更不用说来践行。
失德而后礼,重表象不重底层的,显然把祖先划定的路跑偏了。
四)华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
一将成名万骨枯,一鲸落而万物生;天演更替,只为自强不息。
历史拉长去看,不过是炎黄不同枝干的子孙轮流治理,庸者拂去,贤者担当。
一百年之内的“不出五服”,有人堂中坐,有人田下耕。
“礼仪”更多是老祖先顾及后世子孙而制定的一种“规范”,其本质是家学,流传到不同的枝干那里,逐渐就走了样,有人青出于蓝,有人邯郸学步。
王朝三百年,是周期律,也是兴替率。
三百年家学必失,此时兴起的,是另一个枝干的参悟子孙。
或因此,华夏得以成为世界唯一之不灭。
上下五千年,自然已优选。
五)结语
站在顶级老祖先的角度,俯视来看,谁当帝王,谁当乞丐,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是贤愚不同,分工不同。
而作为十四亿之一的个体来说,这就是一生的尊荣或屈辱的区别。
愚昧者,尚假假于礼仪;智慧者,勤实实于本质。
我之前的文章也曾提过类似的观点,举个例子,富裕人家多和睦,贫寒之家多纷扰。值得一提的是,纷扰多源于内部。
千古密码,鱼跃之策,不在教科书,而在不听偏走偏的家学。
返乡过年,大多数人并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