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过香积寺》赏析(《过香积寺》)
《过香积寺》
王维唐代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诗。王维以峭壁和乌夜啼鸦作开篇,将行者和自然景观相互映衬,表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谦卑。诗中通过描写香积寺的环境,生动刻画了寺庙境内的深山古木、溪流飞瀑等自然景观,唱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关系。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这句诗开篇即惊叹,透出作者对未知之境的探寻和对那神秘之处的向往。作者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神秘莫测的云岭之中,即将到达香积寺,这个不为世俗所知的禅宗寺庙,这也象征着追求心灵之清净和追求精神之自由高处的人的心情和气度。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诗人的目光透过松林,看到了深山中秀丽迷人的景色,却不见人烟,除了松风和仙鹤,每错落有致的枝条间不时露出的从时空中门前传来的深邃钟鸣,就更显出秘密的意味。所表现出来的只是他对景观的感知,但此时形成了一种宁静、寂静和神秘的情趣与氛围,达到千篇一律的景观描写所没有的感染力。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此时,作者在寺内已经宁下心来,开始欣赏寺庙的自然美景。泉水从危崖峭壁间飞泻而下,石头的咽喉响彻山谷。如此壮观的景象,“日色”却令人感到凄寒。而青松是一个物似人律动的存在,环绕于寺内,扎根矗立在冬天的山坡上,并在山顶的白雪的映照下,突现了“冷”的意象。诗人们的意象体现得勾勒出这样一个关于大自然的包涵和景观。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末表达了诗人追求清净和超然,以及寺庙和神秘灵异世界的美好瞬间。作者在香积寺久居不发,在薄暮之中凭窗漏着微光,目睹出寺口的崖石缓缓宛转,是“安禅制毒龙”的技巧。王维借此已民间传说的典故来加以衬托,表明他不为山林川陵之外的显赫之位所所惑,而是为追求宁静和悠然自得的精神境界所热爱。
综上所述,《过香积寺》把王维寻道于岷山深处的心灵历程,表述出了对自然的钟爱和对佛道即人生的追求。诗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寺庙周围浓厚的文化底蕴,极为具有画面感和文化底蕴,让人深入情境,感受作者独有的审美体验,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思想性的经典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