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内容

怎么理解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谁的思想主张)

2024-09-20 10:18:39杂谈193

穷思兼济天下,达思独善其身

这句话是写反了吗?或许也可以这么认为,但也可以不这么认为。

今天这个话题源于知乎上的一个提问,提问的标题是“怎么理解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啊?”在这个提问的下面有很多评论,大多以调侃的形式表现。其中有一条评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这样回答的:“这个提问有意思,穷人要有兼济天下之心,兼济天下了不是富了。显贵要独善其身的意思是守业要比创业难。 以上纯属瞎掰,中国文化真的博大精深”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一旦通达时,要想者去帮助更多的人,为天下人尽力;而当自己还处于穷困之时,也要思索如何保持自己的高尚节操以及不断提升自己,将来才能通达四方,才能为世人尽力。历代以来,无数的读书人以将此作为信条,这句话的思想融入了很多文人墨客的灵魂。

当我在知乎上看到“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之时,开始我也把它定性为某些人哗众取宠的伎俩。或许它真的就是某些人哗众取宠的伎俩,不过一不小心发现这句古话反过来念也颇具韵味。甚至可以从中“硬性”解读出一些哲理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很多有学之士的信条,这句话给予了很多人方向以及精神的支撑。不过这句话反过来说,却又能给人指明另一条道理。

两句话都在教导人们,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要恪守高洁的灵魂。两句话都在告诉我们,在自身处于不同阶段的时期侧重点是不同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说我们穷困的时候首要任务是“独善其身”,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别的事情都不如保有自己高尚的节操以及提升自己重要,所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而“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告诉我们的是,当我们贫穷的时候,我们就要以帮助他人为目标,这样的人才能伟大起来。而发达了之后要做到保持自我,因为人往往在成功后更容易迷失自己,所以发达后才更需要提及独善其身。

关于这种新的说法,很显然会遭到质疑。你说当一个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候,谈什么兼济天下?岂不搞笑吗?这按常理来说是不理的,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就是按常理而活,所以活成了常人。正常人的想法都是这样,等我有能力了之后再去想帮助别人的事情。事实上,只要你是这样想的,那这种时候你就一辈子等不来。当你在贫困的时候,如果你还想着帮助他人,那你就有了摆脱贫困的希望。

没错,不是等你发达了你才去兼济天下,而是你时刻想着兼济天下,所以你才有了兼济天下的能力。就是因为心中时刻抱有帮助他人的善意,才给了自己莫大进步的动力。如果心中没有这样的理想,那就是跟其他普通人一样,得过且过又是一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老去,仅此而已。

就像周总理,在他读小学时就已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立志,所以他人生的每一步,都在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最终才从“穷”到“达”。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在我们穷困时,我们确实没有去兼济天下的实践能力,但是,当时做不到,但可以这么去想啊!难道周总理小学的时候就在做让中华崛起的事业了吗?很明显,他当时什么都做不了,而他能做的,只是努力这么想,然后努力做这样的准备。所以,我把原话也做了一下改动,改成了【穷思兼济天下,达思独善其身。】我认为改成这样更为合理,并且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担当”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具备担当的精神,他就会走向某种境遇。就好比周总理以中华之崛起为己任的这种担当把自己推向了总理的位置。而不是因为他成了总理,所以才以中华之崛起为己任。

再如,一个人在一家企业,可能刚开始只是一个普通员工,但他把公司的发展视为己任,把自己当做就是经营者,以经营者的心态去工作,这样的人往往在公司里面会极其快速地成长,不管是能力还是职位,都能慢慢上升到同龄人不可企及的高度。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熟悉的就有立新公司的许娟、新阳集团的郭文英,以及我们熟悉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同样也是这样。

凡事都是先担当,担当伴随的是成长,最终才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