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内容

关于杜甫的原生家庭,你都知道吗?(杜甫的家属)

2024-09-20 09:18:18杂谈228

上周

“热搜剧”《都挺好》正式完结

剧中苏大强的作

苏明哲的面子、苏明成的巨婴

以及苏明玉的隐忍坚强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时之间,无论是在微博话题

还是餐前饭后的空闲之余

我们都能听到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

那么对此话题,我们不禁产生疑问

杜甫的原生家庭又是怎样的?

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如何?

是怎样的家庭氛围使他成为“诗圣”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的家庭背景。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原祖籍为京兆(长安)杜陵,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十三代子孙,其家族历代为官,祖父杜审言任职为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任职为奉天县令,是当地较为有名的官僚家庭。

在杜甫写给他第二个姑母的墓志铭中,他提到自己的家世:“远自周室,迄于圣代(唐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在《进雕赋表》里,他也说到他的祖先自从杜预以来,就是“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所以,杜甫从小就接受着儒家教育思想,遵循着“致君尧舜上”的理念。

这也是为何杜甫中年时期在长安那样积极地营谋官职的原因,与他的家庭传统密不可分。

杜甫刚出生时,父亲杜闲已过三十岁,母亲在他出生后几年便逝世了,所以在杜甫心中并未留下太多印象,以致在杜诗中,我们还未曾发现有提及其母亲的痕迹。

在杜甫原生家庭中,或许先祖杜预,祖父杜审言和姑母对杜甫影响最大。先祖杜预是因其事业,祖父杜审言是因他的诗,而姑母则是他铭记一生的人。

先祖杜预暂且不论,他的丰功伟绩使每一位杜家后人感到自豪,是杜甫最为理想的人物,在诗中多有推崇。而其祖父杜审言亦是如此。

杜审言年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共同被人称为“文章四友”,因为他与较晚的宋之问、沈佺期一样,是当时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定者,其所作诗歌《和李大夫嗣真》更在当时被称为一代名作。

- 张大千 浣花行吟图 -

于是在祖父杜审言的影响下,杜甫从小便钻研诗歌,以致达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境界。

杜甫本人也常以“吾祖诗冠古”自傲,并在他儿子宗武生日时告诫道:“诗是吾家事”。

尽管不断地作诗、写字、学习,但杜甫却从未丢失过他的童心。在成都时,杜甫就常常回忆起这段童年时光,如在诗《百忧集行》中杜甫就写道: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可见在杜甫童年时期,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快乐与幸福,有令人敬仰的长辈,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有什么比这更舒适的呢?

- 刘旦宅 《江村》诗意图 -

如果说先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是杜甫原生家庭中最为推崇的长辈,那么那位事事都舍己为人、不懂得自私的姑母就是杜甫最为尊敬的长辈了。

幼年时,杜甫曾寄养在姑母家中一段时日。

有一回,杜甫和姑母的儿子同时染上严重时疫,姑母苦心焦虑、精心照顾,并在二人之间总是先照顾杜甫然后才照顾自己的儿子。

在杜甫长大后,有人将这段故往告诉了他,这事也就成为杜甫心中一个沉重的负担。

于是在姑母死后,杜甫便将此事迹记在《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一文中,以祭奠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辈。

- 陆俨少 杜甫诗意 -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着诸如姑母、祖父杜审言这样优秀长辈的原生家庭,我们才能在12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记得杜甫,仍然记得那流传千古的名字——“诗圣”。

本文部分诗画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 end -

关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一级博物馆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中国诗歌文化中心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联系我们

电话:028-68921800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

网站:http://www.cddfct.com

公共交通出行路线

公交(杜甫草堂站)

19路、35路、58路、82路、151路

165路、170路、1024路、1031路

City Tour文博观光线等

二环BRT(光华村路口站)

距草堂正门<草堂路28号>步行10分钟

地铁

地铁4号线“草堂北路站”

出B口换乘社区巴士1134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