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杜甫的认识?(谈谈对杜甫的认识500字怎么写)
认识杜甫,分别三个阶段:
杜甫的出身和少年:很多小伙伴以为杜甫很穷个,了解他的家世后,才知道不是一般的阔。

前言
提起杜甫,大家都不陌生。打小就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而关于杜甫的介绍,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诗圣”、“现实主义诗人”、“诗史”、“沉郁顿挫”这样的考试必考的关键字,以及语文课本上他总是眉头紧锁的模样。

蒋兆和《杜甫像》
好像这个人一直都在忧愁里,志向未达,穷困潦倒,哀愁国破与家亡。人如其诗一样沉沉郁郁,远不如诗仙那样豪情浪漫。
但,短短几字是不足以将一个鲜活真实的生命道尽的,有太多“所以然”大家并不明白,但却是走近杜甫的重要线索,而我们,试图拾起这些线索,和大家一起走进诗圣的一生。
第 1 回
杜甫不穷,
且出身名门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全唐诗·语·杜甫引俚语》
古时候,有一个能到上天,几度权极一时的名门望族,名曰“京兆杜氏”。

该氏族能人辈出,历代以来多人在朝为官。上可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东汉著名书法家杜度、学者杜笃,以及杜甫最崇敬的十三世祖——西晋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杜预。

光是隋唐年间,就有9个宰相出自其中。如唐初名相杜如晦,杜牧的爷爷杜佑等皆出自京兆杜氏。

就近些说,杜甫的爷爷杜审言、父亲杜闲,皆是实打实的朝廷公务员,所以,杜甫是名副其实的官三代。

“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不得娶五姓女,...”——《隋唐佳话·卷二》
而杜甫的生母崔氏更是大有来头。崔氏出身于西汉至隋唐年间的著名望族——清河崔氏,是最为尊贵的“五姓七望”之一。据说唐朝宰相薛元超一生享尽荣华,唯有三恨,其一就是未能迎娶“五姓女”为妻,可想在当时能与崔氏结亲是何等的荣耀。
而杜甫的姥姥是义阳王李琮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的重孙女,而姥爷则是舒王李元名的外孙,唐高祖李渊的重外孙,中间虽间隔了6代,但从血系渊源上说,杜甫也算是皇亲贵胄,其母族的显赫可见一斑。

更有史料记载,唐初官员高士廉等人奉命修订《氏族志》,老老实实将山东士族清河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道后震怒,于是下令将李氏抬为第一,外戚长孙氏第二,崔氏降为第三。


恃才高,以傲世见疾。——《新唐书·杜审言传》
如果杜预是杜甫仕途上的偶像,那么爷爷杜审言则是杜甫文学上的引路人。杜审言是个非常有话题度的人物,他自恃才高,自恋到离谱,贡献了不少“狂人语录”。
他常向人表达自己的文章已超越了屈原、宋玉,自己的书法就算是王羲之也只能望其项背。
“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
“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不仅如此,杜审言在同辈面前也是自视才高到令人发指。苏味道任天官侍郎时,杜审言曾参加官员调选考试,按照职级规定,他写的判文须由苏味道审阅,所以,杜审言在走出考场后再次语出惊人。“味道必死。”...“彼见吾判,且羞死。”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杜审言可不是一般人。在他年老病危之际,宋之问、武平一等一干友人前来探望,病入膏肓的杜审言张狂劲头也是丝毫未减。
“甚为造化小儿相苦。”
...
“但恨不见替人。”
杜审言如此恃才傲世,也不是全无根据,他是公认的初唐五言律诗奠基人之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一起被称为“文章四友”。
也是这样的祖父给了杜甫“诗是吾家事”的自信,承其诗才,杜甫自小便显现出了不俗的文学天赋,“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小杜甫七岁便文思泉涌,可提笔作诗,无疑是“别人家的孩子”。
凭着显赫的身世,杜甫的少年时期,除了母亲崔氏早亡外,可以说是诸事顺遂的。也是这样的环境,生长出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杜甫。那时候,老天对杜甫还算温柔,杜甫命运的那盒巧克力,尚且香甜。

参考文献:
《杜诗详注》
《新唐书·杜审言传》
《唐赠陈州刺史义阳王神道碑》
《全唐诗·语·杜甫引俚语》
《隋唐佳话·卷二》
策划颜子文字颜子编辑颜子插画 阿道
杜甫中年和老年后面会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