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内容

带你详细了解港科大MBA&耶鲁MAM申请细节!

2024-09-20 12:36:26杂谈310

W同学背景——

我个人是上海纽约大学的首届毕业生,毕业之后去了中国民生投资集团做品牌专员后来成为品牌主管,然后因为公司陷入了一些财务危机,我再继续为公司努力一年半之后,发现自己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贡献的了,然后再加上生活等多个方面促使我做出了想要人生转折的一个决定,于是打算申请MBA,我最后选择了港科大全职的MBA项目,然后通过港科的MBA项目,又申请到了耶鲁的高级管理硕士的项目。

(图源:港科大官网)

划重点01申请背景

我是在2017年大学毕业,当时也没有多想,当时也进行了申请,但是没有很坚定的决定,于是都是自己DIY的,考试也没好好准备,所以惨遭滑铁卢。当时海投了十几家学校,都没有录取。一可能是成绩不够,二是我之前文书写的不好,也没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去读。在4年以后,当我重新下定决心要读硕士的时候,我也是好好地想了一下自己的人生规划,然后也找到了博智的老师们来帮助我规划我的MBA的申请。后来根据我的履历以及想要离家比较近的要求,所以选择了港科。后来看到了港科跟耶鲁有一个合作的项目,这个项目比较特殊,当时必须是耶鲁的合作院校正在读MBA或者已经读完MBA的学生才能申请。我觉得耶鲁的这个项目可以帮助我再升一个台阶,所以就申请了这个项目。

我个人认为耶鲁是没有继续教育学院,所以它是商学院是没有水项目的。当然,你个人不努力,那你可能会很水。

划重点02双学位申请历程

自我定位+目标设立

申请的历程最重要的是自我定位,博智的老师也会帮助你去好好挖掘自己想要什么。在我看来当时是行业寒冬,当时国际形势也严峻,我自己当时也刚刚组建家庭。组建家庭之后可能会更加没有时间去读一个硕士学位。我当时是本科学位,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可能会造成自己的职业天花板,所以读一个MBA是很有必要的。

我认为这个时机在我四年的工作经历的前提下,读个硕士是很必要的。我也想要实现自己的事业跃迁,我在做品牌主管之后,也想要去尝试做一些别的职业,当然也想结识新的人脉。香港科技大学的MBA项目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项目,精英聚集。另外时间也比较紧凑,当时希望读一个学制比较紧凑的项目也很重要。当然教学质量也很重要,就业质量也很重要,就业质量会反应在排名之中。

我觉得MBA是一个关乎事业天花板的人生的投资,不仅仅是财务上的投资,所以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的需求、时机和可行性。

我当时也被排名前10的西班牙的IE商学院录取了,但是后来了解到回国就业或者在当地就业,或者是去读可行性不高,就排除了这所。

理性+感性选择项目

之前把自己定位找好了,把学校的定位标准找好了之后,就要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喜欢的学校了,要认真地去读学校的官网。因为学校的氛围、课程设计、费用、就业、校友、价值观等都很重要,因为你去学了,然后不喜欢,就很折磨。

我当时把QS排名、US.NEWS排名这些重要的排名全都去找了一下,也去看了一下学费、学制,然后自己进行一个综合评分。

成绩证书提升下限

成绩是决定你的申请下限的,如果你提升你的下限,那么你的录取记录就会稳步提升。你的所有CFA、CPA这些证书或者PMP等Tier2证书都是很有用的。

GMAT我考了八次,我认为我浪费了几次。我前几次都浪费了,直到后来上了博智的课,才考到了700+,但是没有考到730以上。

只做真题及模考题:OG2022×2,难题300*2,MOCK1~6*2

背单词用壕记忆法:阅读慢工细活;技巧体系海纳百川;练PACE参考考试设计;

考试心理:向顶尖高手讨教境界感受or 进入GMAC老头们的思维模式

考试技巧,让博智的老师们教你就好了。

还要讲一句,GMAT每提升一个档次,学习效率将大幅度提升,变相地保证了学位质量,留出了社交时间、实习时间和宝贵的休息时间。CFA、CPA含金量高,可以免去主修课。

倾听+自审,正确彰显软实力,提升申请上限

这里先讲一下硬实力与软实力

这里黄色的部分都是硬实力,蓝色的部分是软实力。可能有很多同学会认为软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很可惜招生官老师是先看你的硬实力才看你的软实力。

所以你的软实力在申请时一定要体现在故事经历(见证重大事件、成功项目,领导经历、公益事业)你要把具象留痕在照片、视频中上面,有利于去刻画你。

无形的资源(帮助学校提升家乡本地就要,为学校提供赞助,愿意担任学生代表并具备相关能力

与学生画像重合的性格特点、爱好习惯、价值观

对于软实力的体现:不求惊天动地,但求细节可信。

正确的目标和能力提升同样重要

给你准备一个Q&A,关于问题的准备要尽量全面,避免面对“压力连环问”时临阵怯场,对于能回答的问题要简洁到位,不能回答的要会扬长避短(真诚)

如果需要提到某一个成功或者失败的安利,要求做到四方面:

背景重要性(1~2句)

面对的问题(2~4句)

你精彩/捉急的处理经过(4~6句)

结果和经验教训(2~3句)

对于video Essay ,多数都会提供练习问题来练手(我练了至少20+,确保能把某一个练习问题能够回答到基本到位,这样在正式问题中紧张情绪自然就消除了,准备一张纸或者电子笔记本来记录自己的问题后想到point)

学习生活

学习生活是可忙可闲的,有些人就是来学知识的,有些人是来寻找人脉的,你要掌握自己的平衡,权衡自己的目的。

选课方面,我认为感兴趣>必修课>认为必要>其他

感兴趣= know a bit,very eager to learn more sustematic knowledge

你认为必要的课=Good for your career ,or a must for the degree to be worthwhile

MBA会给你提供全面的职业培训,你要学会利用

全面利用职业培训+求职资源

简历修改咨询、职业规划导师、专业技能培训课,Career Fair 、CV Book 统一求职、求职状况跟进、Cose study 训练、面试辅导、Cose比赛指导、职场必备技能workshop……

校园生活、社团活动、同学关系

进入社会体验过人生不易,掌握了一些人与人交往的尺度之后,卸下职场角色和伪装,用更成熟的方式,再一次,在学校中真诚地结交一些未来有机会共富贵的朋友,但是永远记得——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只有自己能够定义自己的MBA之旅,对于我来说,它不只是一段学历镀金,也不只是职业升迁的跳板。

我当时是如何申请MAM的

其实我刚到港科大之后,就知道了这个项目,于是就问了同学问了前辈也问了学校MBA办公室的人,都去了解了一番之后,就知道自己存在着哪些差距。

我当时本科GPA是低于3.4的,按照当时的申请记录,是要高于3.7/3.8以上才有机会申到,当时MAM要求的平均工作年限是7~8年,而我工作才4年,我也没当多长时间的领导,团队工作也想不出什么故事出来。GMAT成绩的话,因为你已经上MBA了,所以要求没那么严,还需要一份港科大MBA office 给的一个推荐信。

为了当时学校给的推荐信好一点,我就去竞选了学生代表。但是因为我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没有太努力去拉票,所以没选上。不过后来,我去做了别的事情来给学校做贡献。到了12月份,我拿到了港科大第一学期的GPA3.8,成绩是比较靠前的。12月29日,提交了推荐信。1月5日文书收尾之后,1月6日,申请。

整个申请过程从19年末到22年4月份,是非常漫长的,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点,慢慢积累,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事业的选择

找到一个或多个,自己热爱、擅长、能够变现的事情,成为自己的事情。

未来十年的规划

以下是我的十年规划

以上为W同学的分享部分文字稿,想要看完整分享,可点击阅读原文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