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内容

优秀教师师德报告② | 黄晓燕老师:努力 拼搏 成长(优秀教师师德典型案例)

2024-09-20 12:49:27杂谈96

原标题:优秀教师师德报告② | 黄晓燕老师:努力 拼搏 成长

黄晓燕老师:福州三中行政党支部党员、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代表信息组上台发言。我汇报的主题是:“努力·拼搏·成长”。

一、首先谈谈自身角色的变化。

去年八月,由于我们信息组的顶梁柱志刚老师的离职,校领导让我负责信息教研组的工作,这让我备感压力。我们组除了完成常规信息学科的教学任务和会考外,最大的一块工作就是信息学竞赛了。之前魏老师、志刚老师可谓成绩斐然,国际金、全国第一名、以及省一等奖人数逐年在上升等等。厚重的成绩对我这样一个从未想过要在竞赛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来说,真是沉甸甸的的压力。所以,当被告知工作角色的变化时,觉得脑袋一片空白,要果断的对领导说拒绝,在那时,似乎也是说不出口的,总觉得工作总是要有人来做,但也无法欣然接受,因为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毕竟,要承担这样的重任,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说来惭愧,虽然已经工作十几个年头了,但是,刚工作的头几年,有魏老师“顶着”,再后来,有志刚老师“撑着”,所以我就仅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带好一个班级就行。现在,突然间要面去对五六个层次的学生,面对日益焦虑的家长,还要协调方方面面的事,而且学生还要能出成绩…千头万绪,人手又少,真是不知如何是好。缺经验、缺资料,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还好,还有立林老师并肩奋战。

二、接下来,讲讲这一年的经历。

这一年虽然辛苦,但作为竞赛老师,却是很幸运的,我们遇到最优秀的学生,让我和立林老师经历了信息学比赛从最低级别的初赛到最高级别的国际赛,期间还穿插了清华北大的冬令营、夏令营活动。现将一年来的赛事向大家做个介绍:

2018年10-11月,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初赛、复赛),共有46位同学获得省级奖项,其中省一等奖23人;

2019年1月年全国冬令营,钟子谦全国第1名,入选国家预备队。同时另外三位同学获1金2铜的成绩;

4月福建省选,3位同学入选省队;

5月国家队选拔赛,钟子谦全国第1名,入选国家队。同时另外4位同学获1金2银1铜的成绩;

5月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3金1银的成绩;

7月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1金1银3铜的成绩;

8月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钟子谦获国际金牌。

在这一场场赛事之前,是密集而高强度的训练。前期的训练,每一套题3个半小时,联赛后,面对省选这种高级别的比赛,一套试题的训练则要长达五个小时,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一点,有时训练还得安排在晚上。在本校组织赛前训练,面对众多层次,要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带队外出比赛和训练更是一项辛苦的事。立林老师勇挑重担,默默付出,分担了很多外出带队的工作。由于人手太少,我和立林老师,每人都带着几个层次的学生,因此,我们几乎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连让外人羡慕的寒暑假,也只剩下个位数的天数。然而面对学生,面对家长,别无选择,唯有努力、拼搏,坚持下去。

威斯康星大学校友陈凡(左三),原清华大学姚班班长、现卡耐基梅隆大学校友王君行(左五)回校看望老师

左起张颜彬、王文铎、宋立林(教练)钟子谦、柳文骏、王安哲

经过这一年,我深切体会志刚老师在新学年临近时,优秀生源不足时的焦虑与压力,也体会到赛前准备过程中的种种辛劳以及等待一场场赛事成绩公布前的不安。现在回想起来,以前的那些年,虽然周末也不完整,寒暑假也会被占用一部分,那时的工作压力和强度跟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比,美好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是啊,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有经历,有担当,才有成长。感谢学校各级领导,为我们排除各种困难,帮助我成长。感谢学校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发展自己专长的平台,让他们更出色的成长;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感谢学校里各位老师的无私帮助,段长、班主任、科任老师都给予了信息学竞赛生特别多关爱。这一年走来,还要特别感谢竞赛顾问志刚老师在训练方向上的引领、在训练资料上的大力支持以及分担带队外出的辛劳;感谢一同并肩奋战的立林老师,我们共同面对各种困难。感谢魏丽真老师在70多岁高龄,在繁忙的科技创新和电脑作品的辅导工作中,还给予我和立林亲切的关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向魏老师学习。最后,还得感谢我的家人的支持,因为这一年正好我的先生外调,在外地工作,为了让我们俩安心工作,家里的老人,也都在默默奉献!

带着焦虑、疲惫、欣喜、以及一些遗憾,一年过去了。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磨炼催人成长,成绩已是过去式,面对自身不足,还有很多需要学习,需要提升,向身边的榜样学习,脚踏实地,再接再厉。送给自己一句勉励的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与大家共勉。

谢谢大家!祝大家教师节快乐!

制作:李晨曦

审核:陈增

编辑/制作:海峡教育报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