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内容

王昌龄《行路难》的含义是什么?(李白的行路难是一首什么诗)

2024-09-20 10:15:05杂谈93

《行路难》

王昌龄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

悬丝一绝不可望, 似妾倾心在君掌。

人生意气好迁捐,只重狂花不重贤。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

君不见,眼前事,岂保须臾心勿异。

西山

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

但愿莫忘前者言,锉骨黄尘亦无愧。

行路难,劝君酒,莫辞烦,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

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

1.先说“银瓶”。

周易》第四十八卦叫“井”卦,其词曰:“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据《周易正义》王弼、孔颖达这样注疏:

井:改邑不改井,井,以不变为德者也。

  [疏]正义曰:“井”者,物象之名也。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此卦明君子脩德养民,有常不变,终始无改,养物不穷,莫过乎井,故以修德之卦取譬名之“井”焉。“改邑不改井”者,以下明“井”有常德,此明“井”体有常,邑虽迁移而“井体”无改,故云“改邑不改井”也。

  无丧无得,德有常也。

  [疏]正义曰:此明井用有常德,终日引汲,未尝言损;终日泉注,未尝言益,故曰“无丧无得”也。

  往来井井。不渝变也。

  [疏]正义曰:此明性常。“井井”,洁静之貌也。往者来者,皆使洁静,不以人有往来,改其洗濯之性,故曰“往来井井”也。

  汔至亦未繘井,巳来至而未出井也。羸其瓶,凶。井道以巳出为功也。几至而覆,与未汲同也。

  [疏]正义曰:此下明井诫,言井功难成也。汔,几也。几,近也。繘,绠也。虽汲水以至井上,然绠出犹未离井口,而钩羸其瓶而覆之也。弃其方成之功,虽有出井之劳,而与未汲不异,喻今人行常德,须善始令终。若有初无终,则必致凶咎,故曰“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言“亦”者,不必之辞,言不必有如此不克终者。计获一瓶之水,何足言凶?以喻人之修德

不成,又云但取喻人之德行不恒,不能慎终如始,故就人言凶也。

引述上述材料,只是想说,很早以前,“井”与“瓶”在古人那里似乎就有着丰富的寓意的。同时,用瓶子从井里汲水,瓶子很容易碰上井壁破碎了、毁坏了。故,凶,是“井瓶”意象的主基调。

从井里汲水,一般说来是底层百姓的粗活,长又粗的绳索,厚实的木桶,借助吱吱呀呀的辘轳,满满的一桶水也便就上来了。想必后来那些养尊处优的闺阁女子,或出于好奇,或出于贪玩,也学着从深井里汲水,她们讲究,用丝线,用金瓶、银瓶,《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淮南王篇》所谓:"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可以想见,很多的时候“咕咚”一声,瓶子脱落,沉入了井底,再也不见影踪。于是古代文学中就有了“金瓶落井”、“银瓶落井”的意象。此意象原本意为杳无踪影,后引申为没了音讯,继而是满是无望、绝望的亲人离别、夫妻决绝等等。

2.再说《行路难》。

《行路难》原本是汉乐府旧题,古辞不存。《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南朝刘宋檀道鸾所撰《续晋阳秋》说:“袁山松善音乐,北人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为文其章句,婉其节制。每因酒酣从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可见《行路难》词多悲哀之音。《行路难》古辞虽不存,但读一读东汉未年的《古诗十九首》,便也可想见。后鲍照有《拟行路难》十八首,既写男女离别之情,也发悲士不遇之慨。

3.再说王昌龄的这首《行路难》诗。

此诗通篇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述说怨情,你可以把它当作纯粹的闺怨诗来读,事实上,王昌龄一生确实写过诸多闺怨诗的。当然,鉴于王昌龄苦痛的政治遭遇,将此视为“怨君”之作也是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