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微见著,防微杜渐”,做好血运观察的“前哨兵”(知微见著是什么意思?)
血管危象是皮瓣移植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且发生率高达10%~30% 。如果不能早期、准确地发现血管危象并采取有效措施,移植皮瓣将发生不可逆坏死等,患者将面临再次皮瓣移植手术、截肢甚至残疾等问题,所以,术后密切监测皮瓣血运,早期识别血管危象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尤其重要。
案例回顾患者,周X, 男,61岁,左下肢皮肤撕脱,胫骨外露。在外院行清创+撕脱皮肤回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覆盖术。我院以“左下肢外伤术后”收治入院。
既往吸烟史50余年,每天40支,饮酒史30年,每天2两。患者在我科行3次左下肢清创+人工皮覆盖术后,于2024年2月18日在全麻下行左下肢清创+带蒂肌皮瓣转移+人工皮覆盖术。
术后第2天,夜班护士发现患者皮瓣出现大小为2cm×3cm的水疱,但结合此时皮瓣的颜色和毛细血管回流正常的特点,尚不能说明皮瓣发生了血管危象,皮瓣张力大可能是由于术后第二天皮瓣侧支循环尚未建立。联系值班医生,指导患者抬高患肢,给予改善微循环的相关治疗,并嘱继续密切观察血运。
2h后,护士观察到患者皮瓣颜色紫红,毛细血管回流稍慢,水疱大小为4cm×5cm,判断此时皮瓣发生了血管危象。立即询问患者肢体疼痛程度,近期吸烟、饮食、排便、心理状况,查看患者体位,尤其检查皮瓣蒂部是否受压、扭曲,查看扩血管药物使用情况,查看是否有血肿及敷料压迫,是否合并糖尿病。
通过仔细沟通,反复查看,明确了皮瓣发生血管危象的原因:人工皮负压过大(-400mmHg),导致皮瓣周围缝线处张力过高,影响皮瓣周围血供情况,从而引起血管危象。
护士立即联系值班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负压调至-75mmHg,1h后观察到患者皮瓣血运好转。
术后10日,患者皮瓣成活。
左下肢清创+带蒂肌皮瓣转移+人工皮覆盖术术后图
知识链接皮瓣的血运与很多因素有关,从外因到内因,从全身到局部,从生理到心理,详述如下:
1.病房环境
皮瓣术后组织局部温度会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低温和寒冷很容易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危象,烟中的尼古丁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肾上腺活性因子释放量增大,血管收缩加剧,易引发血管危象。
2.疼痛
疼痛会使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引起血管收缩、痉挛,同时使机体释放出许多损伤因子,如前列腺素、5-羟色胺等,加剧了血管收缩、痉挛,易引发血管危象。
3.体位
若患者卧床体位不当,如取患侧卧位,则会造成血管蒂受压、牵拉或打折,皮瓣血液循环回流受到影响,易引发血管危象。
4.扩血管药物使用
在血容量减少的情况下若过多、过快使用扩血管药物,会导致皮瓣供血进一步减少,易引发血管危象。
5.血肿及敷料压迫
血肿或敷料压迫使动脉供血不足、甚至阻断或静脉回流受阻,易引发血管危象。
6.饮食
含咖啡因液体及辛辣刺激食物可刺激血管收缩,易引发血管危象。
7.便秘与尿潴留
便秘会使腹压增大,致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尿潴留引起反射性外周血管平滑肌收缩,导致血管痉挛,易引发血管危象。
8.合并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中小血管病变,致使血管口径缩小,血管弹性、收缩力均下降,吻合部位栓塞风险增大,易引发血管危象。
9.心理因素
焦虑状态可导致小血管收缩,易引发血管危象。
以上因素均可导致皮瓣发生血管危象。如何从诸多原因中识别出“真因”,护士需要具备专业的血运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病案分析,反思总结1.详细了解病史,发现血管危象的诱因
对于皮瓣术后的患者,护士应全面系统地了解病史,发现危险因素,不仅能提前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宣教,也能在患者发生血管危象时快速找到“真因”。
2.明确重点观察部位
带蒂肌皮瓣的血供主要依赖蒂部血管,一旦蒂部反折受压,皮瓣血供中断,皮瓣则表现为颜色、毛细血管回流等变化。因此,护士一定要跟医生确认皮瓣蒂部位置,在抬高患肢时,注意防止皮瓣蒂部受压,必要时给予悬吊。
同时,目前国内人工皮应用非常广泛,但封闭引流的负压值并没有明确规定,我科采用负压值在-125~-450mmHg之间,负压值选择范围较大,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但实际上负压值应该依据创面情况适时调节,尤其对于皮瓣外周有人工皮覆盖的患者,应行低负压治疗,一般认为负压值设定在-50~-75mmHg 较安全。
3.与医生有效沟通,正确及时传递关键信息
夜班时段,医生少,且手外科病房值班医生大部分时间在做急诊手术,当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医生可能不会快速地响应你,此时护士应当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判断,然后积极与医生沟通,尽己所能为医生做出正确判断提供信息,这也符合患者安全十大目标之“加强有效沟通”的要求。
4.不断学习,提高评判性思维水平和临床决策能力
做好护理观察,对护理人员有着极高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等等。用专业知识和评判性思维来武装自己,唯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严格落实、终身学习,方能保障患者与自身安全。

文章作者:张媛媛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文内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