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宋朝朱熹?(后人对朱熹的评价)
朱熹、范仲淹这些人不看野史,他们的一生基本无暇,一生起起落落,都坚持自己的道德,友人劝他别再给皇帝讲道理了,皇帝不爱听,朱熹答:我一生只学会了道理,不讲这些那说什么?
妻子刘氏在世时候两人举案齐眉,其为朱熹缝制的第一件新衣穿了一生,死后更是要求合葬,记载里朱熹惆怅就到妻子坟前哀叹,后面一生未曾续。
幼时候逃难父亲教授学问,告诉他汉唐多辉煌,这让他成为了对金主抗战的想法,此后更是由此与辛弃疾为友。父死后被武夷三先生带大,除却讲课外常去禅寺与僧人论佛,年少读遍佛老百家,科举去临安带着佛书一本成为进士。青年入儒家,上任主簿前拜访父亲好友知名“蛤蟆”李侗(李侗木衲,一坐一天,只有问功课才会回答,问的问题有水平能聊一天)显摆自己老庄、释迦功底的朱熹得到是轻飘飘的:学问不够。读圣人书。在同安遭受挫折,开始读儒家的安邦济民,完成公开赋税田亩,修建县学为其弄书。此后徒步三百里拜师李侗。
孝宗见他的时候已经变了,当时的孝宗已经不是登基时的模样,北伐失败然后他忧愁,广开言路也不过是做个样子,同时恩师去世,守孝期间为老师作书,希望那个没什么名气的老师能被记载于史。此后与吕祖谦、张拭探讨,北方残破,那什么才是华夏文化,除却文字他也传承了音律,自己做琴写谱,古琴里唯一一本讲述琴律的《琴律说》出自朱熹。
大儒朱熹面对后起的二陆,也没有打压,而是任起发展,还与两人鹅湖辩论互相进步,喜辩的朱熹渴望的文学环境是春秋时期稷下学宫,与陈氏论内圣外王、与陆氏兄弟论无极之道,和浙江学派辩易经八卦。
政治上,最大的功绩是创立了社仓,此后被南宋朝廷采用定为国策。对人不会管你什么关系,上唐仲友共有七状,而唐仲友的后台就是提拔朱熹为官的王淮,朱熹没有畏惧,甚至直接骂这样的人能为官,就是上面官官相护,可惜喜欢佛老的孝宗皇帝之看见了王淮留下的两百多字,并且说了句:苏学和道学之争,秀才义气之争。王淮还把唐的官职给了朱熹,就是为了让世人以为他是为了官位,此后又写了第六状和第七状,朝廷不理会,便辞官隐退。此后庆元党禁便改编了这个故事,加入了严蕊这个“有情有义”的女子,朱熹是为学术之争害人的酷吏。
在晚年面对韩、沈二人的指责只是回了一句:这么多证据,那一定是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