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内容

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三吏”之《石壕吏》(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2024-09-20 10:59:57杂谈134

原标题: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三吏”之《石壕吏》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写作背景】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上,占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重要地位。而他所写的“三吏”和“三别”,则是他的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吏”,就是《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三别”,就是《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从诗的题目的整齐上和篇数的对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六首诗是杜甫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组诗,是他“苦用心”的产物,因此特别值得我们用心来阅读。

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杜甫的诗,自唐以来就被公认为“诗史”,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尤其密切。因此,在解释作品以前,有必要简单地叙述一下“三吏”、“三别”写作的时代背景。

那是公元759年的春天,当时安禄山已经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长安和洛阳也都先后收复了,唐朝大将郭子仪等九个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把安庆绪包围在邺城(现在河南省安阳县),整个局势眼看就要好转。但是,由于统治者的昏庸,战略上犯了错误,只知道死死包围邺城,不知道分兵直捣敌人的巢穴,尤其错误的是没有设立一个统帅,九个节度使九个头。结果,就在三月三日那天被史思明的援兵打得全军溃散。这一败,当然非同小可。为了补充兵力,防止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唐王朝便首先在洛阳到潼关这一带,实行毫无章法、暗无天日的拉夫政策,不管老少,甚至不论男女都要被抓去服兵役。人民的痛苦真是一言难尽。但是,由于“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叛乱,当时进行的战争是维护统一、制止分裂的正义战争,因而当时人民一没有起来革命,二没有远走高飞,而是忍受着痛苦走上了战争前线。这时候,杜甫正好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他亲眼看到这些可歌可泣、可痛可恨的种种情况,于是就写成了“三吏”、“三别”这六首诗。这六首诗,一方面表达了杜甫高度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在全面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表现了人们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爱国者的形象。

【解析】

《石壕克》这首诗的主题,可以说就是“捉人”,这是当时兵役中最不合理、最残酷,因而也是最悲惨的一幕。诗的结构,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的,由暮而“夜”,由夜而“夜久”,由夜久而“天明”。诗中的三个“夜”字,正是线索所在,不要忽略。

大家知道,诗是精炼的语言,杜诗的语言则更加精炼,这从诗的开头两句就可以看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从“暮投石壕村”到“有吏夜捉人”这中间是有一段相当长的过程的,比如老翁、老妇如何迎接招待,自己吃过晚饭以后如何就寝,睡得正熟,如何又被打门的声音惊醒,等等。但是,对这些杜甫却一字不提,都剪裁了,第二句就落到主题上,说“有吏夜捉人”。这样,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非常紧凑。就拿暮投的“投”字来说,“投”是投宿,但又有投奔的意思,用“投”字就兼能暗示出这是一个兵慌马乱的年头,所以一个赶路人急于找住宿的地方。

差吏为什么要在夜里来捉人呢?显然是为了乘老百姓没有准备,十拿十稳。但是经验告诉了人民,半夜三更来打门,决没有好事。所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翁一屁股爬起来就翻过墙头逃跑了。古人说“走”,等于咱们现在说“跑”。老翁跑了,老妇这才慢慢地来开门。“出门看”的“看”字读平声,在古韵中它和“村”字、“人”字是可以通押的。从前有人觉得“看”字出了韵,于是有的改成“出看门”,有的改成“出门首”,还有把“看”字改成迎接的“迎”字,都是错误的。这个“看”字用得很准确,很传神。它写出了老妇那种故意装糊涂的神情,好象她并不知道是公差来捉人,因而开门看看。这以上四句是第一段,是“捉人”的序幕。

由于老妇的迟迟开门,狡猾的差吏早怀疑有人逃跑,又等得恼火,所以当门一打开便发作起来了,咆哮如雷。老妇人家哪里见过这种凶神恶煞,吓得哭不成声,只是直着嗓子啼叫。这就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所描写的情况了。“一何”这个词汇,我们现在已经不用,但是古人却常用。它含有“无以复加”、“到了极点”一类意思,相当于咱们现在说的“怎么这样的”。古人对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常常用“一何”两个字来形容。这两句连用两个“一何”,也非常概括,而又爱憎分明,可以说是传神之笔。读到这两句,我们至今还能感到诗人杜甫当时那颗紧张得直跳的心,并且随着他一同密切注意事态的发展而倾耳细听起来。

从“听妇前致词”以下就是老妇的诉苦了。这个“听”字很值得注意,它说明事件是发生在夜里,作者是在房间里,什么都看不见,只有运用听觉。事实上,不只是老妇的话,凡是天明以前的一切动态都是诗人凭耳朵听来的。但是“听”字用在这个地方却非常得力,非常合适。“听妇前致词”的“前”当上前讲。“前致词”就是上前答话。

老妇的话是很多的,杜甫把它概括成十三句。这十三句可以分作三层。“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五句是第一层。“邺城戍”,就是说的九个节度使的兵围攻邺城那回事。从这一句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一个光荣之家,这个人家一下子就献出了三个儿子。“附书”是托人顺便捎个信。“二男新战死”,是说有两个儿子最近牺牲了。不用说,他们就是三月三日那天邺城大败时候牺牲的。应该指出,老妇这两个为国牺牲的儿子,如果用诗人社甫在《悲陈陶》那首诗里所用的称号,那就是“义军”了。“存者且偷生”,这个“存者”包括没有战死的那个儿子和家里的人。“且偷生”,是说姑且活一天算一天,可见得生命也完全没有保障。“长已矣”,是说不消说起,他们都永远完了。老妇说这几句话的目的,是想向差吏摆事实、讲道理,意思是:像我们这样的人家,你还忍心逼着要人吗?语气里带着哀求,心情也是沉痛的。她满以为这样可以打动抓人的差吏,哪里知道统治者的爪牙比野兽还凶狠,他根本就不理你这一套,他只知道要人。也许他这时候发觉房里有动静,疑心老妇有隐瞒,这就又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室中觅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四句,也就是第二层。

“乳下孙”是还在吃奶的孙子。“有孙母未去”,是说正因为有这么一个小东西撤不下,我的媳妇才没有走。“出入无完裙”,是说进进出出连一条好裤子都没有,破破烂烂的见不得人。“有孙母未去,出人无完裙”这两句,有的本子写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这可能是杜甫的原稿,而我们现在读到的,则是他的改定本。杜甫是常常修改自己的作品的。原稿这两句也并不坏,但不如改后的好。用“出入"二字更含蓄。连人都见不得,见不得差吏就自然不在话下了。

老妇像报户口一样对差吏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要使他相信自己讲的都是实在话,没有瞒过一个人,同时叫他知道,你就是要捉,也无人可捉。难道你们这班畜生连我们婆媳这种妇道人家也要捉去不成?其实,杜甫清楚,我们也清楚,老妇的话是有欺骗的,她瞒过了她的老伴儿。但是我们要把这欺骗看作是人民对万恶的统治阶级的一种反抗。由于差吏的不讲情理,老妇这时候的心情显然已经由悲痛转为愤恨了。

接下去,老妇就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四句是第三层,是老妇最后的诉说,也是她的深刻的爱国精神的表现。老妇见左诉苦不行,右诉苦不行,如狼似虎的差吏还是逼她非交出人来不可。怎么办?她不能不考虑这个最现实的问题。让媳妇去吗?不行,小孙子得饿死,那简直是两条人命;把老伴交出去吗?也不行,一家不能没个男人,而且已经对差吏隐瞒了自己的老伴儿。好吧!现在既然前方军事吃紧,官府又一定要人,那我就自己去吧!说不定在河阳前线上还能碰见自己那个未战死的儿子呢。消灭敌人,倒也应该,别的不说,自己的两个儿子不就是丧在他们的刀下吗?这样,老妇把爱家人和爱祖国的思想最后统一起来了。于是挺身而出,承担起根本不应该由她来承担的兵役义务,说出了这令人惊心动魄的四句话。

“请从更夜归”的“请”字,有甘心情愿的意思。“河阳”,在现在河南省孟县。九个节度使的兵在邺城大败以后,郭子仪退守洛阳,河阳成了当时的最前线。“犹得备晨炊”,是说还能够做做早饭。“备”是备办。古人说“备饭”或“办饭”,等于我们现在说“做饭”。早饭一般比午饭要简单,容易做些,所以说“备晨炊”。“备”字还含有谦虚的意思,所谓充数。这些都是老妇说话老练的地方。

以上是全诗的第二大段,叙述“捉人”的经过,是诗的主要部分。矛盾的解决,是以老妇继她的三个儿子之后为国献身而告终的。我们应该看到:这个老妇,她没有被悲哀压倒,也没有被死亡吓倒,相反的,当地想到外族侵略者的可恨,她变得更加坚强起来了,她关心的和她要去的地方,不是别的,而是当时最危险、战争进行得最激烈的火线——河阳!这正是一种坚韧的爱国精神的表现。

关于这第二大段,在表现手法上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点是用暗示的手法来反衬出那差吏的狰狞面目。诗里没有叙述差吏讲的半句话,但是我们从老妇的回话当中已经可以看出他那副凶恶的嘴脸。他一直逼得老妇自己出头承担才罢休;第二点是用换韵的办法来显示出那老妇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语调上的变化。老妇所说的三层话,用了“矣”、“裙”、“炊”三个不同的韵脚。这些都不是偶然的,而正是杜甫的用心所在。

“夜久语声绝,如闻过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四句是诗的最后一段,是“捉人”的尾声。关于老妇被捉去,诗里没有明说,仍然是用暗示的手法,是由“如闻泣幽咽”这一句暗示出来的。婆婆被拉走,公公又不在家,丈夫又死了,所以那个媳妇就抱着孩子呜呜咽咽地哭泣起来了。泣和哭不同,有泪有声叫做“哭”,有泪无声叫做“泣”。因为声音不大,所以说“如闻”。从这“如闻”两个字,我们也应该看到诗人杜甫那种关切人民痛苦的形象。要知道,他是一夜也不曾合上眼的。

关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两句,过去有误解,认为说的是老妇。不是的,这是杜甫的自叙,和诗的开头第一句“暮投石壕村”遥相照应。昨天投宿的时候,还是老翁、老妇双双迎接,如今老妇被抓走,只剩下老翁,所以说“独与老翁别”。老翁大概是在老伴被抓去以后溜回家来的。读到这最后一句,我们是不是有点觉得奇怪:为什么杜甫竟没有说一句话就这样走了呢?是的,是可怪的,但是又没有什么可怪。对于这样的一家人家和事件,他实在感到无话可说,同时也感到无从说起。他的沉默,我们说是一种无言的控诉也好,说是无言的安慰也好,说是对那老妇的无言的歌颂和祝福也好。他只有怀着沉重而又复杂的心情踏上征途。我们必须在诗人“欲说还休”的地方,在没有文字的地方,读出文字来。这也正是欣赏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环节。

《石壕吏》作为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的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尽量避免主观色彩,不发抽象的议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事实里面,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面;尽量让事实本身说话,让事实本身去直接感染读者,说服读者,教育读者,唤起读者的爱和憎。比如“有吏夜捉人”这一句,它是叙事,但同时又是讽刺和暴露,其中包含着诗人杜甫的憎恨,并且唤起了读者的憎恨;用不着说这个差吏如何凶恶,统治阶级如何残酷,而这些都在话外。又如“如闻泣幽啊”这一句,也是叙事,但同时又是控诉,其中渗透着诗人杜甫无限的同情,并且唤起了读者的共鸣。对于老妇这一形象的塑造,也是通过老妇本人的诉苦来进行、来完成的。杜甫没有从旁作任何的赞叹,没有公开地帮一句腔。《石壕吏》这首诗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感人特别深,原因就在这里。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在整首诗里,杜甫不仅不发议论,而且是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他分明是为这一悲惨事件感动得流了泪的,但是他却没有让他自己的眼泪流露在文字的表面上,这样也就有助于集中读者的注意力,加强诗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也是一种很高的艺术修养。我们不能只看表面,便认为诗人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END————

编辑:大鹏

公众号:renshengmeiwen

邮箱:renshengmeiwen@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