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创作《石壕吏》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杜甫创作《石壕吏》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安史之乱中期,安禄山被其儿子安庆绪所杀,长安被唐军收复,安庆绪败逃邺城,史思明带领人马降唐,形势一时大好。
在安庆绪败逃邺城半年之后,唐朝才组织军队对邺城进行围攻,一共派出了九位节度使,各率大军,一共聚集20万人马,其中包括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名将,但此时安庆绪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恢复。更加奇葩的是,在这场邺城之战中,唐肃宗竟然不设主帅,九位节度使,20万大军,各自为战。而此时史思明复叛,亲率13万大军南下支援安庆绪。
半年之后,758年3月,唐军与安庆绪对峙,两军交战之时,突然狂风大作,一时之间天昏地暗,唐军只好后撤,谁知一撤之下,全军陷入混乱,九节度互不统属,20万大军顿时星散。只有郭子仪军队保持了完整建制,后撤至洛阳北面黄河渡口的河阳城进行据守。
这就是杜甫写作《石壕吏》的历史背景。
石壕村位于河南陕县,也就是现在三门峡,为什么朝廷要在这里大规模抓壮丁?因为九节度战败,唐朝立刻需要补充军队。
此前老翁家三个儿子都从军,他们是去哪里了?诗里说“三男邺城戍”,可知都是参加邺城之战了。但是在战斗中两个儿子最近都死了,“二男新战死”,可知那两个儿子都是死在最后溃败的那场战斗中。
为什么会如此急迫?照理说老翁一家已经出了三个壮丁,不应该再在他们家抽丁了,但是因为邺城之败实在太过于惨烈,九节度所属几乎已经是朝廷全部的主战部队了,现在遭此大败,所以朝廷也就什么都顾不得了,只要是个人就往军队里塞,所以连老妇都拉入了军队。
老妇被补充到哪里去了?诗里说“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可知是补充到了河阳城郭子仪的部队中。
顺便说一句,《新安吏》中,被抓的丁也是补充到郭子仪部队中,诗人最后说“仆射如父兄”,仆射就是郭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