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内容

大语文第23首《春夜喜雨》唐朝 杜甫(《春夜喜雨》唐杜牧译文)

2024-09-20 10:29:20杂谈95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诗圣,与诗仙李白起名,被称作李杜。类似当年香港的四大天王。仙人,有超脱的精神世界,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虽然也有对帝王的暗讽和无奈,但是更多是洒脱和想象。圣人,就要悲天悯人一些。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61年。杜甫是公元712年生人,此时他已经49岁了,马上就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杜甫一生,颠簸流离。经历安史之乱后,更是看尽了人间悲欢。遇到陕西大旱,杜甫搬到了天府之国的成都,居住在草堂,现在是成都一大旅游景点,杜甫草堂。过了2年还算安定的生活。

这首诗,通读起来,确实有很清新的感觉。

红湿出,就是鲜艳的花,沁喆露水的样子。三个字,连在一起,写的非常美。

宫城,这里是指成都城。成都,曾经是蜀国宫城。当时的成都,是动乱不安的长安的大后方避难地。

在草堂,杜甫的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将他推上了圣人的神坛: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