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内容

高适《燕歌行》赏析(燕歌行高适歌曲)

2024-09-20 12:21:46杂谈901

写作背景,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事而作。是讽刺张守珪所派遣前往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此诗主要是揭露了主将骄逸轻敌。不体恤士卒。导致战事失利。此诗也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的《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即事名篇的新乐府。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据说是曹丕所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的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作闺怨诗。诗人高适的燕歌行是边塞诗。写了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写边塞题材他是第一个。

诗既写边地战争,又写军中官兵矛盾,就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而言,燕歌行称得上是盛唐边塞诗的压轴之作。

二,艺术特色。阉割刑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并于对比中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漂扬在碣石之间。这里写了出师的场景,恢宏壮阔。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这里写了开展后战中的困苦凄凉,十分失意。

从出战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形成了鲜明对比。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愿礼遇。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主将身受朝起的恩宠礼遇却时常轻敌,战士们精疲力尽仍然难解关山之围。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在前线杀得天昏地黑,不辨生死,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里观赏美人的歌舞!

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领的待宠负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是鲜明的对比。

“君视沙场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你没看见拼杀在死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古今对比,提出了李广将军与现在将领侍宠贪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诗篇很善于描写塞外风物景观,渲染边地战争的氛围。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军兵败心境的凄凉和战败后的困苦。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塞战场总是战云密布,彻夜不息的警报声都渲染出战况惨烈,军情危急的气氛。

3。意境雄厚

慷慨悲歌的幽并之气。音节分明,笔势隐称,章法波澜起伏,声与情亦随之一起一伏。七言古体诗中时带整句(即讲对偶,平仄合律,如,二、四、五节)更使诗驰骋而不过于急迫,整饰而不失遒劲。

气象风格豪纵恣肆,场面扩大,内容丰富,句法章法变法更多,有了所谓的盛唐气象。建安诗亦显得拘谨,纵横驰骋,开阖变化,毕竟不同

3。内容分析

全诗大体可以分为四段

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还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绝非偶然。

曹丕《燕歌行》与高适《燕歌行》的不同之处

1。诗表达的意思内容不同

高适《燕歌行》主要揭示了主将骄逸轻敌,不体恤士卒,导致战事失利,对士兵悲惨命运深感同情。

曹丕《燕歌行二首》写了一个女子四年在远方作客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

2。全诗特点不同

高适《燕歌行》全诗气势畅达,笔记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曹丕《燕歌行二首》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完整的七言诗,句句用韵,但是还存在用韵单调的缺点,但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燕歌行》的主题发生巨大变化

南北朝时期的《燕歌行》虽然在主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原本的“燕乐”之“燕”开始渐渐地变成了“燕地”之燕, 不过可以看出,在诗歌的创作之中, 还是有不少的闺怨情节的描写的。 而到了唐朝, 高适的《燕歌行》则在主题上蜕变成了一首边塞诗,在主题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高适的《燕歌行》开篇就写“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这样的句子展现了—种驰骋疆场的豪杰气, 让人感觉仿佛看到了旌旗招展、鼓角争鸣的壮阔场面。 而“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等诗句则主要描写的是战争的场面, 这几句诗写的是面对强悍的敌人,唐军的伤亡十分惨重于是,在士兵疲惫不堪的时候必须退兵,但是即使战局如此不利, 唐将却依然还是歌舞升平, 十分昏庸无能。

当然, 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其实也有类似思妇的描写, 但是高适的描写和曹不等人缠绵炸侧的描写并不相同,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悲壮、激愤之情。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在这里高适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征人和少妇相互思念的描写来反衬战争的残忍。 而且在诗歌的最后话题再次转移到对战争的评价上面,“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几句借用和士卒同生共死,令士卒“咸乐为之死”的李将军来和刚刚的那些醉心歌舞的唐将形成对比, 深层次地反映了封建统治者不能知人善用, 体现了诗歌的讽刺意义。

由此可见,高适的《燕歌行》中,思妇的内容只是点到为止,这首诗歌主要还是讲述了边关战争的场景,是一首正宗的边塞诗。由于高适的影响, 唐人在写《燕歌行》的时候也更多地沿用了“燕地”的说法,以描写北地的战争为主, 比如贾至的《燕歌行》就是其中的代表, 如果说高适的《燕歌行》中还含有少妇和征人相互思念的内容,算是对曹不《燕歌行》题材的一种继承,那么贾至在写《燕歌行》的时候就纯粹只写战争的场景了。 “国之重镇惟幽都,东威九夷北制胡这首诗歌开篇就介绍了燕地的风物,并讲述了“黄金台”等具有燕地特色的典故,下文书中也详细地描写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战斗的场景, 鲜明地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

另外, 唐朝屈同仙的《燕歌行》“君不见渔阳八月塞草啡, 征人相对并思归”,陶翰的《燕歌行》“出身为汉将, 正值我未和”等诗句,也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再看高适本人,高适所创作的《燕歌行》之所以存在着题材上的巨大变化,这和高适本人的创作风格是分不开的,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在唐朝高适所生活的历史时期, 唐朝国力相对来说比较强大, 很多人的心中都存在通过戍边立功而封侯的想法, 而高适被封为渤海侯, 他是唐朝为数不多被封侯的诗人, 在他的诗歌中自然大量体现了不畏艰险、成边卫国的思想。另外, 当时的唐朝虽然很强大,但是也存在一些社会矛盾, 高适看到了天宝后期唐朝政治腐败的现象, 所以自然也在诗歌中有所体现, 《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等诗句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 高适的个人创作风格悲壮慷慨这和他的个人经历, 和他所看所感是分不开而正是他的这种个人风格促使了他在创作《燕歌行》的时候, 融入了自己的想法,这才造成了《燕歌行》题材的重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