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决策树法呀?
其实决策树法就是一种像树一样的决策工具,它把每个可能的决策点和对应的结果都清晰地展示出来,就跟我们平时画的思维导图有点像,但更偏向于帮助做选择。比如你纠结周末是去逛街还是去爬山,就可以用决策树法把两种选择的优缺点、可能遇到的情况都列出来,最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决定。
决策树法有哪些基本组成部分呢?
它主要有几个关键部分,首先是 “根节点”,这是整个决策的起点,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比如 “周末去哪里玩”;然后是 “内部节点”,这些是中间的决策点,比如选择去逛街后,又会面临 “去市中心商圈还是郊区商场” 这样的选择;还有 “叶节点”,这是最终的结果,比如 “去市中心商圈能买到更多喜欢的衣服,但人多拥挤”“去郊区商场人少,停车方便,但品牌较少”;另外还有连接各个节点的 “分支”,用来表示从一个决策点到下一个节点或结果的路径。
(此处插入一张决策树法结构示意图,图中包含根节点、内部节点、叶节点和分支,以 “周末出行选择” 为例,根节点是 “周末去哪里玩”,内部节点有 “去逛街”“去爬山”,“去逛街” 分支下又有 “市中心商圈”“郊区商场” 两个内部节点,每个内部节点再延伸出对应的叶节点,展示不同结果)
二、决策树法的工作原理
决策树法是怎么一步步帮我们做决策的呢?
首先得明确核心问题,也就是确定根节点。然后围绕这个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选择,这些选择就构成了从根节点延伸出去的分支,每个分支对应一个内部节点。接着针对每个内部节点,再分析这个选择下可能出现的子选择或者不同情况,继续延伸分支,直到不能再细分,最后每个分支的末端就是叶节点,也就是最终的结果。之后我们可以根据每个结果的重要程度、发生概率等因素,综合判断哪个路径更符合自己的需求,从而做出决策。
在构建决策树的时候,怎么判断哪个选择该先放,哪个后放呢?
这就涉及到 “信息增益” 或者 “基尼系数” 这些概念啦,不过不用把它想得多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优先选择那些能让我们对问题了解更清晰、能最大程度减少不确定性的选择。比如你想决定要不要投资一个项目,首先得考虑 “项目的盈利前景如何”,因为这个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最大,能帮我们快速排除掉明显不行的选项,所以就把它放在靠近根节点的位置;而像 “项目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 这种影响相对较小的因素,就可以往后放。
三、决策树法的适用场景
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适合用决策树法来做选择呢?
其实很多场景都能用。比如买东西的时候,纠结是买 A 品牌还是 B 品牌的手机,就可以用决策树法:根节点是 “买哪个品牌手机”,然后分支分别是 “A 品牌” 和 “B 品牌”;接着针对 A 品牌,考虑 “价格是否在预算内”“性能是否满足需求”“外观是否喜欢” 等内部节点,每个节点再延伸出对应的结果;B 品牌也一样,最后对比所有叶节点的结果,就能轻松做决定。还有选工作、规划旅行路线这些事情,用决策树法都能让思路更清晰。
在工作中,决策树法又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工作里用得也不少。比如市场部门做推广方案选择,根节点是 “选哪个推广方案”,分支是 “方案一:社交媒体推广”“方案二:线下活动推广”“方案三:电视广告推广”;然后每个方案下分析 “成本多少”“覆盖人群是否精准”“预期效果如何” 等,再根据公司的预算、目标客户群体等,判断哪个方案性价比最高。还有客服部门处理客户投诉,也能用电树法梳理不同投诉类型对应的解决流程,提高处理效率。
四、决策树法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用决策树法做决策,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呀?
最大的好处就是直观易懂,不管是自己用还是跟别人沟通,把决策树画出来,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整个思考过程和各个选择的结果,不用费劲儿去解释复杂的逻辑。而且它能帮我们把混乱的思路梳理清楚,避免遗漏重要的选择或者结果,减少因为冲动或者考虑不周全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另外,它还很灵活,不管是简单的小选择,还是复杂的多步骤决策,都能应对。
有没有什么情况,用决策树法可能不太合适呢?
当然有啦。如果决策涉及到很多主观情感因素,比如 “要不要和喜欢的人表白”,这种事情更多靠的是感觉和勇气,用决策树法列一堆 “表白成功的好处”“表白失败的风险”,反而可能让自己更纠结,这种时候就不太适合。还有如果问题特别复杂,涉及到成百上千个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还很混乱,构建决策树会特别麻烦,后期也不好维护,这种情况可能就需要借助更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了。
在使用决策树法的时候,有哪些小技巧能让它更好用呢?
首先,刚开始构建的时候,别把问题想得太复杂,先抓住核心因素,把主要的分支和节点列出来,之后再慢慢补充细节,不然很容易一开始就陷入混乱。然后,每个节点和结果的描述要简洁明了,别用模糊的语言,比如别说 “这个方案可能还行”,而是具体写 “这个方案预期能带来 5000 元销售额增长,成本 2000 元”。另外,做完决策后,还可以回头看看决策树,总结一下这次用的过程中有没有哪里考虑不周,下次用的时候就能改进啦。
决策树法和我们平时说的 “pros and cons 列表(优缺点列表)” 有啥区别呀?
虽然两者都是帮我们做决策的工具,但区别还挺明显的。优缺点列表一般是针对一个选择,列出它的优点和缺点,比较适合单一选择的评估;而决策树法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示多个选择以及每个选择后续的一系列情况和结果,能看到整个决策的路径。比如你纠结要不要换工作,优缺点列表就是列 “换工作的优点”“换工作的缺点”;而决策树法会从 “要不要换工作” 这个根节点出发,分支是 “换工作” 和 “不换工作”,“换工作” 下面再分 “去新公司 A”“去新公司 B”,每个新公司下面再分析各种情况,能看到更完整的决策链条。
如果多个决策结果看起来都差不多,用决策树法怎么进一步筛选呢?
这种时候可以给每个结果加 “权重”。比如你在选房子,有三个备选房源,每个房源的决策树结果都涉及 “价格”“地段”“户型” 三个因素。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给这三个因素分配不同的权重,比如你最看重地段,就给地段分配 40% 的权重,价格 30%,户型 30%;然后给每个房源在这三个因素上打分,比如房源 A 地段 80 分、价格 70 分、户型 85 分,那它的综合得分就是 80×40% + 70×30% + 85×30% = 79.5 分,用同样的方法算出另外两个房源的得分,最后选得分最高的那个,这样就能从差不多的结果里选出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啦。
构建决策树的时候,要是担心遗漏了某些重要的选择或者结果,该怎么办呢?
可以多找几个人一起头脑风暴。一个人的思路难免有局限,你可以找家人、朋友或者同事,跟他们说说你的决策问题,让大家一起帮忙想可能的选择和结果。比如你想做一份副业,自己可能只想到 “开网店”“做自媒体” 两种选择,跟朋友聊完后,他们可能会提醒你还有 “做家教”“接设计私活” 等选择,这样就能让决策树更全面。另外,也可以参考别人类似的决策案例,看看他们在做类似选择的时候考虑了哪些方面,给自己补充思路。
用决策树法做出决策后,要是后续情况发生了变化,该怎么调整呢?
这时候就可以对决策树进行 “修剪” 或者 “补充”。如果之前的某个内部节点对应的情况已经变了,比如你之前选工作的时候,某个公司的薪资是一个重要节点,后来这家公司突然调整了薪资,那你就可以修改这个节点的信息,然后重新评估对应的结果;如果出现了之前没考虑到的新选择,比如你选旅行目的地的时候,后来发现了一个新的小众景点,那你就可以在根节点下新增一个分支,补充这个新选择以及对应的后续节点和结果,然后重新分析整个决策树,做出新的判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决策树法的基础认知 https://www.w10.cn/suitan/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