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班时总觉得心里不舒服,要么是对办公环境不满意,要么是觉得工资太低,但就算这些问题解决了,又发现自己还是没劲头做事。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有位心理学家就专门研究过这种现象,还提出了一个特别实用的理论 —— 双因素理论。这个理论把影响人们工作状态的因素分成了两类,搞懂它们的区别,说不定就能找到让工作更顺心、更有干劲的关键。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当时他通过对两百多名工程师和会计师的访谈发现,大家提到的影响工作感受的事情,能清晰地分成两组。一组因素如果没做好,会直接让员工感到不满,但做好了也只能消除不满,没法让人产生额外的动力;另一组因素刚好相反,没做好不会让人不满,但做好了就能大大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甚至让大家主动想把工作做得更好。

第一类:只能 “消除不满” 的保健因素
先说说第一类因素,赫茨伯格把它叫做 “保健因素”,就像我们平时体检、打针一样,只能预防生病,不能让身体变得更强壮。在工作里,常见的保健因素有这些:
- 工资待遇:比如每个月发的工资、奖金,要是比同行低很多,或者经常拖欠,员工肯定会不满;但就算工资涨到行业顶尖,也很难让员工一直保持冲劲。
- 工作环境:像办公室的温度、光线、桌椅舒适度,还有公司的规章制度是不是太死板。比如夏天空调坏了没人修,大家会抱怨,但空调修好了,也只是没人抱怨了而已。
- 人际关系:和同事、领导的相处情况。要是遇到爱刁难人的领导,或者同事之间勾心斗角,工作起来会很压抑;但就算和大家相处融洽,也不代表会更想把工作做好。
- 职业保障:比如公司会不会随便裁员,有没有五险一金。要是总担心明天就失业,肯定没法安心工作;但知道工作稳定后,也不会因此更主动地承担额外任务。
简单说,保健因素就是 “底线”,没达到底线会让人不开心,但达到了也只是 “不开心” 变成了 “没感觉”,没法让人真正爱上工作。
第二类:能 “激发动力” 的激励因素
再看第二类因素,也就是 “激励因素”,这才是能让员工主动往前冲的关键,就像给汽车加的汽油,能让车子跑得更快、更远。常见的激励因素主要有这几种:
- 工作本身的意义:比如做的工作能不能帮助别人,或者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比如医生救死扶伤、老师培养学生,这些工作本身的意义就能让人有成就感。
- 认可与赞赏:当员工做出成绩时,领导或公司有没有及时肯定。比如完成一个大项目后,领导当众表扬,或者给发个荣誉证书,比单纯加几百块钱更能让人有动力。
- 成长与发展机会:能不能在工作中学到新东西,有没有晋升的可能。比如公司提供培训课程,或者允许员工尝试更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些都能让员工觉得自己在进步。
- 工作的自主性: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安排工作。比如不用每天打卡,或者可以自己决定完成任务的方式,这样能让人更有掌控感,也更愿意投入精力。
举个例子,有个朋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设计,一开始觉得工资不错、办公室也漂亮,挺满意的,但做了半年就没动力了 —— 因为每次设计方案都要按领导的想法改,不管自己的创意多好都没用,也没机会学新的设计技巧。后来她换了家小公司,工资没涨多少,但领导会尊重她的创意,还让她负责重要项目,偶尔还送她去参加设计培训,现在她每天都很有干劲,还主动加班完善方案。这就是激励因素在起作用。
搞懂双因素理论,能帮我们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其实不管是打工的人,还是带团队的领导,都能从双因素理论里找到有用的方法。
对普通员工来说,要是觉得工作不开心、没动力,可以先分清是保健因素出了问题,还是激励因素不够。比如要是工资太低、同事难相处,那可以考虑和领导沟通,或者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但要是因为工作没意义、没成长,那就算换个工资更高的工作,可能过段时间还是会没动力,这时候就需要找能提供激励因素的岗位。
对领导或管理者来说,不能只盯着保健因素。比如有些老板觉得只要给员工涨工资、改善办公环境,大家就会好好干活,但其实这只是消除了不满,要是没给员工认可、成长机会,员工还是会摸鱼。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保证保健因素达标(比如工资不低于行业平均),再重点提升激励因素,比如多表扬员工、给员工更多成长空间。
不过,双因素理论也不是万能的,每个人对因素的在意程度不一样。比如有的人更看重工资稳定(保健因素),有的人更看重能不能实现自我价值(激励因素)。但不管怎么说,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想让工作状态更好,不能只盯着 “不开心” 的地方,还要找到能让自己 “有劲头” 的点。到底该怎么平衡这两类因素,让自己既能安心工作,又能充满动力呢?这可能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慢慢摸索。
关于双因素理论的常见问答
- 问:要是公司连保健因素都没做好,比如工资经常拖欠,还谈得上激励因素吗?
答:基本谈不上。要是保健因素没达标,员工的注意力会全放在不满的地方,就算有激励因素,也很难起到作用。比如工资都发不出来,就算领导天天表扬,员工也没心思好好干活。
- 问:激励因素里的 “认可” 一定要用钱吗?比如发奖金之类的。
答:不一定。认可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奖金,当众表扬、写封感谢信、给个荣誉称号,甚至只是领导私下里说一句 “你这次做得很好”,都能起到激励作用。很多时候,员工更在意自己的努力有没有被看到。
- 问:双因素理论只适用于工作吗?生活里比如和家人相处,能不能用?
答:其实也能套用。比如和家人相处,“保健因素” 可能是基本的尊重、不吵架;“激励因素” 可能是互相支持、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比如要是家人之间总吵架(保健因素没做好),肯定会不开心;但要是只是不吵架,没有互相支持(激励因素不够),关系也很难特别亲密。
- 问: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既没有保健因素问题,也有激励因素,但还是没动力,这是怎么回事?
答:可能是你对 “激励因素” 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或者这些激励因素不是你真正在意的。比如公司给你培训机会,但你觉得这个培训内容对你没用;或者领导表扬你,但你更希望得到晋升。这时候可以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再和公司沟通。
- 问:小公司资源有限,没法给员工高工资、好福利,怎么用双因素理论留住人?
答:小公司可以在激励因素上多下功夫。比如给员工更多自主权,让他们参与决策;提供更多成长机会,比如让员工接触不同岗位的工作;多给员工认可,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很多人愿意留在小公司,就是因为能得到在大公司得不到的成长和认可。
- 问:保健因素是不是只要达到 “不拖后腿” 就行,不用做得太好?
答:也不是绝对的。虽然保健因素没法产生激励,但做得好能让员工更安心。比如工资比同行高一点,办公环境特别舒适,这些虽然不能让员工更有动力,但能减少员工离职的想法,相当于给公司留住人才加了一层保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双因素理论到底能帮我们解决多少工作中的 “不开心” 和 “没动力” 问题? https://www.w10.cn/suitan/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