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里总有种神奇现象:有的领导每天悠哉喝咖啡,团队业绩还能节节高;有的领导忙得脚不沾地,团队却像没头苍蝇,遇事全靠瞎琢磨。这背后藏着个关键密码 —— 管理幅度。说白了就是一个领导能管多少人,管少了浪费人才,管多了又容易顾此失彼,堪称职场版 “Goldilocks 难题”,得找到那个不多不少的 “刚刚好”。
先给大家讲个真实笑话。我前同事老王去年升了部门经理,老板一拍脑袋给他配了 15 个下属,美其名曰 “相信你的能力”。结果老王每天上班像打仗,微信消息 99 + 永远清不完,上午刚解决 A 的报表问题,下午 B 和 C 就因为分工吵到办公室,晚上还得加班看 D 的方案。不到三个月,老王头发掉了一大把,团队业绩反倒跌了 10%。后来 HR 介入调整,把他的下属减到 8 个,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老王有空给下属做培训,团队矛盾少了,上个月还拿了部门优秀奖。这就是管理幅度没搞对,再好的领导也得栽跟头。

一、管理幅度不是 “数字游戏”,这几个因素藏不住
很多人觉得管理幅度就是拍脑袋定个数,其实这里面门道多着呢。就像做饭,同样是炒一盘菜,有人放一勺盐刚好,有人放三勺能咸到齁,关键得看食材、口味和烹饪方式。管理幅度也是如此,受几个关键因素影响,少考虑一个都可能出问题。
首先是 “活儿的复杂度”。要是团队成员干的都是重复性工作,比如数据录入、快递分拣,领导管 20 个人都没问题,毕竟流程固定,出了错也容易纠正。但要是团队做的是研发、设计这类创造性工作,一个项目可能涉及十几个专业领域,领导管 5 个人都得天天开会,毕竟每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就像医生看病,普通感冒门诊医生一天看几十个病人都没问题,要是做心脏搭桥手术,一个主刀医生最多带两三个助手,多了反而容易出乱子。
其次是 “下属的靠谱程度”。要是团队里都是 “老油条”,做事不用催,遇到问题能自己解决,领导就算管 10 个人也能游刃有余。但要是下属全是新手,连基本流程都搞不清楚,遇事就喊 “领导怎么办”,那领导管 3 个人都得忙得团团转。我朋友小李刚当主管时,团队里 3 个新人,每天光回复他们的问题就占了半天时间,后来他花了两个月带新人,等大家都能独立干活了,就算再多加 2 个人,他也能准时下班。这就像养宠物,要是养的是训练有素的导盲犬,不用操心就能帮主人做事;要是养的是刚断奶的小猫,每天得喂奶、清理猫砂,多养一只都觉得累。
最后是 “领导自己的能力”。有的领导天生就是 “多面手”,既能抓业务又能搞管理,还能准确判断下属的需求,管 10 个人都井井有条。但有的领导连自己的工作都理不清,遇到问题只会逃避,就算管 3 个人也能把团队搞散。我之前遇到过一个领导,自己做方案都得靠下属帮忙,还总喜欢瞎指挥,结果团队里 5 个人,半年走了 3 个,最后老板只能把他的管理幅度降到 2 个人,还给他配了个助理。这就像开车,老司机开手动挡也能应对各种路况,新手开自动挡都可能剐蹭,能力不同,能掌控的 “方向盘” 数量自然不一样。
二、管理幅度过宽过窄都坑人,这些 “雷区” 千万别踩
很多企业在管理幅度上容易走极端,要么追求 “扁平化管理”,把领导的管理幅度定得特别宽,结果导致管理失控;要么搞 “层级太多”,管理幅度过窄,造成机构臃肿。这两种情况就像穿鞋,要么太大掉脚跟,要么太小挤脚,都让人不舒服,还会影响走路效率。
先说说 “管理幅度过宽” 的坑。有些企业觉得扁平化管理就是好,盲目扩大领导的管理幅度,结果导致 “领导管不过来,下属没人管”。我之前待过一家互联网公司,为了赶项目进度,把一个产品经理的管理幅度从 8 人调到 15 人,结果不到一个月,项目就出了大问题:有的功能模块没人跟进,有的需求文档前后矛盾,最后上线时间推迟了两个月,还丢了一个重要客户。更有意思的是,那个产品经理因为压力太大,直接递交了辞职报告,老板最后不仅没省钱,还花了更多成本招人、重新推进项目。这就像种地,一个农民种 10 亩地能精耕细作,亩产千斤;要是让他种 50 亩地,肯定会顾此失彼,最后亩产可能还不到 300 斤,反而亏了本。
再说说 “管理幅度过窄” 的坑。有些企业觉得管理越细越好,把管理幅度定得特别窄,结果导致 “层级太多,效率低下”。比如一个小公司,明明 30 个人就能搞定的业务,非要设 3 个主管,每个主管管 10 个人,还得设一个经理管这 3 个主管。结果一件小事都得层层汇报,基层员工提个建议,先找主管,主管再找经理,经理再找老板,等老板同意了,市场机会早就没了。我邻居家开的小外贸公司就是这样,50 个人的团队,光管理层就有 10 个,每次客户要改个订单,都得走三四个流程,最后很多客户都因为效率太低转投别家。这就像叠纸飞机,叠一两层能飞得远,叠个十几层,不仅重还容易散,根本飞不起来。
还有个更搞笑的情况,就是 “管理幅度忽宽忽窄”。有的领导心情好的时候,觉得下属都靠谱,就把管理幅度扩大到 12 人;心情不好的时候,觉得下属都不行,又把管理幅度缩小到 4 人。结果团队成员都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到底归谁管,做事也没了章法。我之前有个同事,三个月内被换了 4 个主管,每个主管的管理风格和要求都不一样,最后他实在受不了,直接辞职了。这就像给植物浇水,今天浇 100 毫升,明天浇 10 毫升,后天又浇 200 毫升,植物肯定活不了,团队也是一样,不稳定的管理幅度只会让大家越来越迷茫。
三、找到 “黄金管理幅度”,这几个小技巧用起来
既然管理幅度这么重要,那怎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团队的 “黄金管理幅度” 呢?其实没那么复杂,就像找衣服尺码,不用非要盯着标准数据,试穿一下才知道合不合适。管理幅度也是如此,根据团队实际情况调整,慢慢就能找到最佳状态。
第一个技巧是 “先小后大,逐步尝试”。要是不确定该定多少管理幅度,就先从较小的范围开始,比如先让领导管 5 个人,等大家都适应了,再根据实际情况慢慢增加。我朋友小张刚当部门经理时,老板想让他管 10 个人,他觉得自己没经验,就跟老板商量先管 6 个人,等半年后团队业绩稳定了,再增加到 8 个人。结果不仅他自己很快适应了管理岗位,团队业绩还比预期高了 15%。这就像学游泳,先在浅水区练习,等掌握了技巧再去深水区,不容易出危险,还能更快进步。
第二个技巧是 “分类管理,区别对待”。要是团队里既有老员工又有新员工,既有简单工作又有复杂工作,就别用统一的管理幅度,而是根据不同情况分类。比如让领导直接管 5 个核心员工,再让这 5 个核心员工各管 2-3 个新员工,这样既不会让领导太累,又能让新员工得到指导。我之前待过的一家软件公司就是这么做的,项目经理管 5 个技术骨干,每个技术骨干管 3 个初级程序员,结果项目推进得又快又好,还培养了不少新人。这就像整理衣柜,把外套、裤子、内衣分开摆放,找的时候更方便,管理团队也是一样,分类管理能提高效率,还能减少矛盾。
第三个技巧是 “借助工具,减轻负担”。现在有很多管理工具能帮领导节省时间,比如用项目管理软件跟踪任务进度,用沟通软件分组讨论,用数据报表自动分析业绩,这些工具能让领导不用事事亲力亲为,就算管理幅度稍微大一点,也能轻松应对。我一个做电商的朋友,管着 12 个人的运营团队,要是靠人工跟踪订单和客户反馈,肯定忙不过来,但他用了电商管理系统后,很多工作都能自动处理,每天只需要花 1 小时查看数据,剩下的时间就能用来指导下属。这就像做家务,有了扫地机器人、洗碗机,就算房子大一点,也能轻松打扫干净,管理团队也是一样,好的工具能帮领导减轻负担,扩大管理幅度。
第四个技巧是 “定期评估,及时调整”。管理幅度不是定下来就不变的,得定期评估效果,要是发现领导太忙、下属没人管,或者领导太闲、资源浪费,就及时调整。比如每个季度做一次调研,问问领导和下属的感受,看看团队业绩有没有达到预期,要是有问题就及时优化。我之前服务过的一家咨询公司,每季度都会评估管理幅度,去年发现有个部门经理管 8 个人还很轻松,就给他增加了 2 个下属;另一个部门经理管 6 个人都忙不过来,就给他减少了 2 个下属。结果调整后,整个公司的效率提高了 20%,员工满意度也高了很多。这就像给自行车打气,不是打一次就够了,得定期检查胎压,不够了就补一点,太满了就放一点,这样自行车才能骑得舒服又安全。
管理幅度这件事,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有的团队管 5 个人刚好,有的团队管 10 个人也没问题。关键是别盲目跟风,也别拍脑袋决定,而是根据自己团队的情况,找到最适合的节奏。毕竟职场不是竞技场,不需要比谁管的人多,而是要比谁能把团队带得更好,让大家既能做出成绩,又能开心工作。要是你现在还在为管理幅度头疼,不妨试试上面的小技巧,说不定很快就能找到属于自己团队的 “黄金管理幅度”。毕竟每个人的团队都有自己的特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是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别让团队变成 “一锅乱粥”!聊聊管理幅度那些事儿 https://www.w10.cn/suitan/8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