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ERT 基础认知篇

什么是计划评审技术(PERT)呀?它到底是用来干嘛的?

简单说,PERT 就是一种帮大家规划和控制项目进度的工具。比如公司要搞一个新产品研发项目,从设计到投产有好多步骤,PERT 就能把这些步骤的先后顺序、每个步骤大概要花的时间理清楚,还能找出哪些步骤耽误了会影响整个项目完成时间,让项目负责人心里有数,别到最后手忙脚乱。

PERT 和咱们平时说的甘特图有啥不一样呢?感觉好像都是管项目进度的。

差别还挺明显的。甘特图更像一个 “时间轴表格”,能清楚看到每个任务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一眼就知道任务的时间安排。但 PERT 不一样,它是用 “网络图” 的形式,把任务之间的先后关系(比如必须先做完 A 才能做 B)表现得更清楚,而且还能计算出任务时间的不确定性,比如某个任务最快 10 天、最慢 20 天、最可能 15 天完成,它能算出一个更合理的预期时间,这是甘特图不太擅长的。

是不是所有项目都能用 PERT 呀?比如我帮朋友策划一场小型生日派对,也能用吗?

理论上大部分需要规划进度的项目都能用,但得看值不值得。像小型生日派对,任务少、流程简单,可能拿个本子列列步骤、记记时间就够了。PERT 更适合那些任务多、任务之间关系复杂、每个任务完成时间不太确定的项目,比如建一座大楼、开发一个复杂的软件,这种时候用 PERT 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要是项目太简单,用 PERT 反而显得麻烦。

二、PERT 核心要素篇

PERT 里常说的 “事件” 和 “活动” 是一回事吗?总容易搞混。

当然不是一回事啦,得好好区分一下。“事件” 就像一个 “节点”,是项目里某个重要的时间点,比如 “软件需求分析完成”“大楼地基浇筑结束”,它本身不消耗时间,就是一个标志。而 “活动” 是连接两个事件之间的过程,是需要花时间、花资源去做的事情,比如从 “需求分析开始” 到 “需求分析完成”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 “需求分析活动”,得安排人去做,还得花几周时间,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计算活动时间的时候,为什么要找 “最乐观时间”“最可能时间”“最悲观时间” 这三个数呀?直接估一个时间不行吗?

直接估一个时间太不靠谱啦!比如做一个从没做过的活动,要是运气好,可能 10 天就做完(最乐观时间);要是中间出点小插曲,比如材料不够、人员请假,可能要 20 天(最悲观时间);但大多数时候,应该是 15 天左右能完成(最可能时间)。PERT 用这三个时间算出来的预期时间,会比只估一个时间更接近实际情况,毕竟项目里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多考虑几种情况能让计划更准。

什么是 “关键路径” 呀?在 PERT 里它很重要吗?

关键路径可太重要了,它就像项目进度的 “生命线”。简单说,关键路径就是从项目开始到结束,把所有活动时间加起来最长的那条路径。因为它时间最长,所以只要这条路径上的任何一个活动耽误了,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就会跟着推迟;反过来,要是想缩短整个项目的时间,就得从关键路径上的活动下手,比如给这些活动加人、加资源,让它们快点完成。其他非关键路径上的活动,稍微耽误一点,只要不超过 “缓冲时间”,就不会影响整体进度。

三、PERT 应用步骤篇

想用 PERT 来管理一个项目,大概要走哪些步骤呀?能不能说得简单点?

一点都不复杂,大概分四步就能搞定。第一步,先把项目要做的所有活动都列出来,比如做一个线上活动,要列 “确定活动主题”“找合作平台”“设计宣传海报” 这些活动,同时搞清楚活动之间的先后顺序,哪个先做、哪个后做。第二步,画 PERT 网络图,把每个活动当成箭头,事件当成圆圈,按顺序连起来,比如先 “确定主题”(事件 1),再做 “设计海报”(活动)到 “海报完成”(事件 2)。第三步,估算每个活动的三个时间(最乐观、最可能、最悲观),然后算出预期时间,再把每条路径的时间加起来,找到关键路径。第四步,就是盯着关键路径上的活动,随时跟踪进度,要是有活动要耽误了,赶紧想办法调整,保证项目按时完成。

画 PERT 网络图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呀?怕画错了影响后面的计算。

还真有几个小要点要注意。首先,每个事件都得有唯一的编号,比如事件 1、事件 2,不能重复,不然容易搞混。然后,活动得从一个事件指向另一个事件,不能出现 “循环”,比如从事件 2 指向事件 1,这就变成来回做了,肯定不行。还有,要是有几个活动都要等同一个事件完成才能开始,或者几个活动完成后才能到下一个事件,一定要画清楚,别漏了这种关系。另外,尽量别让箭头交叉太多,不然图看起来乱糟糟的,自己看的时候也费劲。

估算活动时间的时候,要是团队里每个人估的数都不一样,该听谁的呀?

这种情况太常见了,不用着急。可以先让大家把各自估的三个时间(最乐观、最可能、最悲观)都写下来,然后一起讨论差异在哪儿。比如有人觉得 “设计海报” 最乐观要 5 天,有人觉得 3 天,那就问问各自的理由,是考虑了设计难度,还是有没有参考过类似项目。讨论完之后,取一个大家都比较认可的中间值,或者把所有人的估算值加起来求个平均数,比如把所有人的最乐观时间加起来除以人数,得到一个统一的最乐观时间,这样后面计算预期时间的时候就有统一的依据了。

四、PERT 常见疑问篇

用 PERT 算出的项目完成时间,是不是就一定准呀?会不会最后还是延误了?

肯定不能保证 100% 准呀!PERT 只是根据大家估算的时间来计算,要是估算的时候把时间估短了,比如实际做要 20 天,却估成了 15 天,那最后肯定会延误。而且项目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一些没预料到的问题,比如突然遇到政策变化、供应商断货,这些都可能影响进度。不过用 PERT 能让我们对项目进度有一个更科学的预期,还能提前找到关键路径,知道哪里容易出问题,就算最后延误了,也能更快找到原因,及时调整,总比没计划乱做要好得多。

小公司没那么多专业的项目管理人员,是不是就用不了 PERT 了呀?

完全不是!PERT 其实没那么 “高大上”,小公司也能轻松用。不用搞特别复杂的计算,也不用专门的软件(当然有软件更方便,没有的话用 Excel 或者手绘网络图也能行)。比如小公司要做一个简单的产品推广项目,先列清楚活动、画个简单的网络图、估算一下三个时间、找到关键路径,这些步骤一个普通的项目负责人花点时间就能搞定。而且用了之后,能让项目进度更清晰,避免大家瞎忙,反而能提高效率,小公司更需要这种能帮着把事情理顺的工具。

要是项目进行到一半,发现关键路径变了,这时候该怎么办呀?

别慌,关键路径变了是很正常的情况。比如原来的关键路径上的活动提前完成了,而另一条非关键路径上的活动因为出了问题延误了,导致这条非关键路径的总时间变成最长的,就成了新的关键路径。这时候首先要做的是重新计算各个路径的时间,确认新的关键路径是什么,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新的关键路径上的活动,盯着这些活动的进度,确保它们别再延误。同时,也要看看原来的关键路径上的活动有没有后续影响,要是有,也得一起考虑进去,及时调整项目计划,保证整体进度不受太大影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PERT 基础认知篇 https://www.w10.cn/suitan/8744/

(0)
上一篇 2025-11-07 下午5:48
下一篇 2025-11-07 下午5:5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