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明明自己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团队成员却总像没踩准节奏,要么不知道该往哪儿使劲,要么觉得干了活儿也没啥意义。其实不是大家不想好好干,很可能是你没找对带领团队的方法。今天要聊的 “路径 – 目标理论”,就是帮你解决这个问题的实用工具,哪怕你不是专业的管理者,学会了也能让身边人更愿意跟你配合。
简单说,路径 – 目标理论的核心逻辑特别好理解:就是领导者要帮团队成员 “看清路” 和 “有奔头”。“看清路” 指的是明确工作方向,告诉大家每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达成目标;“有奔头” 则是让大家知道,完成这些工作能拿到什么好处,不管是物质奖励还是个人成长。这两点凑齐了,团队的积极性自然就上来了。就像咱们周末去爬山,要是既知道沿着哪条路走能到山顶,又清楚到了山顶能看到超美的风景,肯定会更有动力往上爬,而不是走两步就犹豫要不要放弃。
一、路径 – 目标理论里的 “四大领导风格”,总有一款适合你
别觉得领导风格是固定的,其实就像穿衣服,得根据场合和身边人的情况选。路径 – 目标理论里就总结了四种常用的领导风格,咱们一个个说清楚。
第一种是 “指导型” 风格,简单说就是 “我来教你怎么做”。适合什么情况呢?比如团队里来了很多新人,对工作流程一点都不熟;或者现在要做的任务特别复杂,大家都没接触过,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这时候领导者就得把步骤拆得明明白白,今天该完成什么、明天要对接谁、遇到问题该找谁解决,都讲清楚。就像老师教刚学写字的小朋友,要先告诉他们握笔的姿势,再一笔一划教怎么写横、怎么写竖,这样大家才不会慌。
第二种是 “支持型” 风格,核心是 “我来关心你”。要是团队里的人都已经很有经验了,做的工作也比较熟练,但可能工作压力特别大,比如连续好几个星期都要加班,或者最近项目遇到了瓶颈,大家情绪都不太高。这时候就不能再硬邦邦地催进度了,得换个方式。比如偶尔给大家点杯奶茶、下班组织一次小聚餐,或者在开会的时候先听听大家的烦恼,跟他们说 “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有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这样一来,大家会觉得 “领导是在乎我的”,心里舒服了,干活的劲头自然就足了。
第三种是 “参与型” 风格,重点是 “咱们一起商量着来”。如果团队成员都是老员工,能力很强,对自己负责的领域比领导者还熟悉,这时候就别再自己拍板做决定了。比如要推出一个新的产品方案,与其领导者自己定好方案再往下传,不如先把大家召集起来,问问每个人的想法:“你觉得这个方案里哪部分需要调整?”“从你负责的环节来看,还有什么风险要注意?” 大家参与了决策,会觉得 “这个方案里有我的想法”,执行的时候就会更主动,也更愿意为结果负责。
第四种是 “成就导向型” 风格,简单说就是 “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适合那些本身就很有上进心、喜欢挑战的团队。比如团队里的人已经能熟练完成日常工作了,再让他们重复做同样的事,很容易觉得无聊、没成就感。这时候领导者就可以给他们设定一个稍微高一点的目标,比如 “之前咱们每个月能完成 100 个客户拜访,这个月要不要试试挑战 120 个?要是能完成,咱们不仅有奖金,还能给大家申请额外的培训机会”。同时再给他们一些鼓励,比如 “我知道这个目标有点难,但以你们的能力,肯定能做到”,这样就能激发大家的好胜心,愿意主动突破自己。
二、选对风格还不够,这三个 “关键因素” 得考虑
可能有人会问:“我知道了这四种风格,怎么确定什么时候用哪种呢?” 其实关键要看三个因素,就像做菜要考虑食材、火候和口味一样,少了哪个都不行。
第一个因素是 “团队成员的特点”,也就是得看你身边的人是什么样的。比如有的员工特别喜欢自己做决定,不喜欢别人管太多,这时候就别用 “指导型” 风格,不然会让他们觉得 “领导不信任我”;要是有的员工性格比较内向,遇到问题不敢主动说,那用 “支持型” 风格就更合适,多跟他们沟通,让他们敢开口。还有的员工特别看重工作能不能让自己学到东西,那用 “成就导向型” 风格,给他们设定有挑战的目标,再配套培训机会,就会很对他们的胃口。
第二个因素是 “工作任务的性质”,也就是看现在要做的事到底难不难、乱不乱。如果任务特别简单,比如每天整理文件、录入数据,大家闭着眼睛都能做好,这时候就别用 “指导型” 风格了,不然会让大家觉得 “领导把我当傻子”,反而会反感;要是任务特别紧急,比如客户明天就要方案,这时候就没时间慢慢 “参与型” 商量了,得用 “指导型” 风格,快速定好方向,让大家马上行动。而如果任务本身很有创造性,比如做一个全新的广告创意,那就适合 “参与型” 风格,大家一起头脑风暴,才能出好点子。
第三个因素是 “工作环境的情况”,主要看团队现在面临的外部条件顺不顺利。比如要是团队现在缺资源,想做项目却没有足够的预算,或者需要其他部门配合,但对方一直不积极,这时候领导者就不能只盯着任务本身了,得先帮大家解决这些外部问题。比如去跟公司申请更多预算,或者主动去跟其他部门沟通协调,扫清障碍。这时候不管用哪种风格,核心都是 “帮大家把路打通”,让大家能安心干活。
三、不用死记硬背,这些 “小技巧” 帮你灵活用
可能有人觉得,理论听起来挺简单,真到实际工作中还是会慌,不知道该怎么用。其实不用把自己逼成 “理论专家”,记住几个小技巧,就能慢慢找到感觉。
第一个技巧是 “先观察,再调整”。刚开始不用急着定风格,先花几天时间看看团队的情况:大家每天工作状态怎么样?遇到问题时是喜欢自己琢磨还是找别人帮忙?做任务的时候是需要详细指导还是能自己搞定?比如你发现有个员工每次做报表都会出错,不是因为他不认真,而是因为他对 Excel 的功能不熟,那你就可以用 “指导型” 风格,抽 10 分钟教他几个实用的函数,下次他做报表就会又快又准。要是你发现最近大家加班太多,都没什么精神,那就赶紧换成 “支持型” 风格,给大家放半天假或者组织一次轻松的团建,调整一下状态。
第二个技巧是 “别只盯一种风格,学会混搭”。不是说选了一种风格就不能变,很多时候得根据情况灵活切换。比如你平时用 “参与型” 风格,跟大家一起商量工作,但某天突然接到一个紧急任务,没时间商量,那就可以暂时换成 “指导型” 风格,先把任务分配下去,等忙完这阵儿,再跟大家解释一下 “今天情况特殊,辛苦大家了”。又比如对团队里的新人用 “指导型” 风格,教他们熟悉工作;对老员工就用 “参与型” 或 “成就导向型” 风格,给他们更多空间和挑战。这样混搭着来,既能保证工作效率,又能让每个人都觉得舒服。
第三个技巧是 “多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有时候咱们觉得自己选的风格没问题,但其实没说到大家的心坎里。这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问。比如开完会之后,找几个核心成员聊一聊:“刚才我跟大家说的任务安排,你觉得清楚吗?有没有哪里需要我再补充说明的?” 或者 “这段时间工作压力大吗?要是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别客气,直接说”。很多时候,一句简单的询问,就能让你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够,也能让团队成员觉得被重视,一举两得。
四、别被 “理论” 吓住,它就是帮你解决问题的工具
可能有人一听到 “理论” 两个字,就觉得特别抽象、不好用。但其实路径 – 目标理论一点都不 “虚”,它的核心就是帮你解决实际问题:团队没方向的时候,帮大家看清路径;大家没动力的时候,帮大家找到目标。不管你是公司的部门经理,还是小组里的负责人,甚至只是需要跟同事配合完成一个小任务,都能用得上。
比如你跟同事一起做一个 PPT,要是你们都不知道该从哪个部分开始,你就可以用 “指导型” 风格,说 “咱们先分工,你负责收集数据,我负责整理框架,下午咱们再一起拼起来”;要是同事最近状态不好,总出错,你就用 “支持型” 风格,跟他说 “是不是最近太累了?要是忙不过来,咱们可以晚两天交,先把状态调整好”。你看,这些都是路径 – 目标理论的实际用法,一点都不复杂。
最重要的是,别把自己当成 “必须完美的领导者”,不用要求自己每次都选对风格。哪怕这次用错了也没关系,比如你本来想用 “参与型” 风格跟大家商量,结果发现大家都没什么想法,反而浪费了时间,那下次就换成 “指导型” 风格,先给出方向再听大家的意见。慢慢调整,你会发现跟团队配合越来越顺畅,大家也越来越愿意跟着你一起干。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在带团队或者跟别人合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 “不知道怎么让大家更有动力” 的情况?要是有的话,不妨试试今天说的路径 – 目标理论,选一种适合的风格试试看,之后可以跟我聊聊你的感受呀!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搞懂路径 – 目标理论,让团队跟着你使劲儿干! https://www.w10.cn/suitan/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