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刚接触人力资源或管理岗位的朋友,经常会听到 “工作分析” 这个词,但又不太清楚它具体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自己的工作中要不要用到。下面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大家最关心的关于工作分析的问题都讲明白,全程用大白话,保证好懂。
一、基础认知类:先搞懂 “工作分析” 到底是啥
- 问:工作分析听起来挺专业,其实就是给岗位写说明书吗?
答:可不光是写说明书这么简单哦!岗位说明书只是工作分析的 “成果之一”,不是全部。工作分析本质上是 “摸清岗位底细” 的过程 —— 比如这个岗位要做哪些事、需要什么技能、要对谁负责、在什么环境下工作,甚至需要用到哪些工具,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搞清楚。简单说,就是把一个岗位的 “全貌” 拆解成具体的信息,方便后续做管理。
- 问:那做工作分析有啥用啊?感觉不做也能正常干活吧?
答:短期看可能没明显影响,但长期下来肯定会出问题!比如招人时,不知道该招啥技能的人,只能凭感觉;员工干活时,不知道自己该负责到啥程度,要么偷懒要么越权;发工资时,不知道这个岗位该值多少钱,容易出现 “干得多拿得少” 的矛盾。工作分析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 “基础”,相当于给岗位画了一张 “清晰的地图”,大家按图做事,少走很多弯路。
- 问:所有公司都得做工作分析吗?小公司人少,有必要吗?
答:小公司更有必要!人少的时候,往往一个人干好几件事,要是不明确每个岗位的核心职责,很容易出现 “有的活没人干,有的活好几个人抢着干” 的情况。比如小公司的行政,可能还要兼着财务助理的活,通过工作分析把这两部分职责分清楚,既不会漏了财务报销的事,也不会耽误行政采购,反而能提高效率。
二、实操方法类:怎么做工作分析才靠谱
- 问:想做工作分析,从哪儿开始下手啊?第一步该干啥?
答:第一步先明确 “为啥要做”!比如是因为招人总招错,还是因为员工不知道该干啥,或者是要调整工资结构。目的不一样,后续收集的信息也不一样。比如目的是招人,就重点关注岗位需要的技能、经验、学历;目的是定工资,就重点关注岗位的责任大小、难度高低。先把目的想清楚,后面才不会跑偏。
- 问:收集岗位信息的时候,该找哪些人问啊?只问岗位上的员工就行?
答:可不能只问一个人!得 “多方打听” 才全面。首先要问岗位的现任员工,他们最清楚日常要做啥;然后要问他们的领导,领导知道这个岗位要达到啥目标、对团队有啥作用;如果这个岗位要和其他部门合作,比如销售要和客服对接,还得问问对接的同事,了解他们需要这个岗位提供啥支持。这样收集到的信息才不会片面。
- 问:收集信息的方式有哪些啊?除了聊天,还有别的办法吗?
答:办法多着呢,看哪种适合自己公司。最常见的是 “访谈”,就是和员工、领导一对一聊天;如果人多,比如要分析多个相同岗位(像客服岗),可以用 “问卷”,让大家填表格,省时省力;还可以 “观察”,比如站在旁边看员工怎么干活,记下来他们做了哪些步骤、用了多久;如果公司有现成的资料,比如以前的岗位说明、工作记录,也可以拿来 “查阅”,参考之前的信息。一般会把几种方式结合起来用,比如先问卷再访谈,互相补充。
- 问:收集完信息,怎么整理啊?一堆零碎的内容,看着头大。
答:别慌,按 “岗位三要素” 来整理就行 ——“做什么”“需要啥”“有啥要求”。“做什么” 就是把日常工作拆成具体的 “任务”,比如 “每天写销售日报”“每周跟客户对账”;“需要啥” 就是做这些任务需要的 “工具、环境”,比如需要会用 Excel、需要经常外出;“有啥要求” 就是对人的要求,比如需要 3 年销售经验、会说英语。把信息分到这三类里,就清晰多了。
三、常见问题类:这些坑别踩
- 问:做工作分析的时候,很容易把 “岗位职责” 和 “员工能力” 搞混,怎么区分啊?
答:记住一个简单的标准:“岗位职责是‘该做啥’,员工能力是‘能做啥’”。比如 “每月完成 10 万销售额” 是岗位职责,不管谁来做这个销售岗,都得达到这个目标;而 “会用 CRM 系统、能说会道” 是员工能力,是用来完成这个职责的 “工具”。别把 “要求岗位做啥” 和 “要求员工有啥能力” 弄混,不然分析结果会错得离谱。
- 问:工作分析做完一次,是不是就不用再管了?可以一直用下去?
答:肯定不行!岗位是会 “变” 的,比如公司加了新业务,岗位可能要多承担新任务;或者技术升级了,以前需要手工做的活,现在用软件就能搞定,职责也会变。所以工作分析得 “定期更 – 新”,一般建议 1-2 年看一次,要是公司有大变动(比如开了新部门、上了新系统),就得马上更新,不然之前的分析结果就过时了,没法用。
- 问:有人说工作分析太费时间,能不能直接抄别的公司的岗位说明书?
答:千万别抄!每个公司的情况都不一样,比如同样是 “运营岗”,A 公司做电商运营,重点是卖货;B 公司做内容运营,重点是写文章。抄来的岗位说明书根本不符合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用起来只会更乱。还不如花几天时间,自己认真做一次,虽然慢,但靠谱。
- 问:做工作分析的时候,员工不配合咋办?比如怕说多了会加活,不愿意说真话。
答:首先得跟员工 “讲清楚”,告诉他们做工作分析不是为了加活,而是为了把职责理清楚,避免大家干冤枉活;其次要 “保护隐私”,收集到的信息只用来做分析,不会随便泄露;还可以给点 “小鼓励”,比如配合得好的员工,后续调岗、升职时可以优先考虑。让员工觉得这事儿对他们有好处,自然就愿意配合了。
四、成果应用类:分析完的东西咋用
- 问:工作分析做完后,输出的成果除了岗位说明书,还有别的吗?
答:还有 “岗位规范”!岗位说明书主要说 “岗位要做啥”,岗位规范主要说 “做这个岗位的人要啥条件”。比如岗位说明书里写 “销售岗要负责开发新客户”,岗位规范里就写 “销售岗需要大专以上学历、2 年以上销售经验、会开车”。另外,还能输出 “工作流程图”,把岗位的核心工作步骤画出来,比如 “客户接待流程:接电话→记录需求→转交给对应销售→跟进反馈”,新人一看就懂。
- 问:这些成果具体能用到哪些地方啊?举个例子呗。
答:用处可太广了!比如招人时,用岗位规范当 “招聘标准”,就知道该招啥样的人;培训时,看岗位说明书里的职责,就知道员工需要学啥技能(比如岗位需要会用 Excel,就组织 Excel 培训);绩效考核时,用岗位说明书里的工作任务当 “考核指标”,比如 “每月完成 10 万销售额” 就是考核指标,员工也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方向;甚至员工调岗、升职时,也能参考工作分析的结果,看他是否符合新岗位的要求。
- 问:要是工作分析的结果和实际情况不一样,比如分析说这个岗位要做 A 活,但实际没人做,该咋办?
答:先查原因!是分析的时候漏了,还是公司后来调整了业务导致活变了?如果是分析漏了,就重新补充收集信息,更新结果;如果是业务调整了,就按新的业务情况修改职责。工作分析不是 “一锤子买卖”,发现问题及时改,才能保证结果有用。
- 问:新手做工作分析,最容易犯的错是啥?有啥避坑建议吗?
答:最容易犯的错是 “想当然”—— 比如觉得 “这个岗位应该是做这些事”,不实际去问员工、不去观察,直接凭自己的印象写。避坑建议就是 “少主观,多客观”,不管自己觉得这个岗位该做啥,都要去实际收集信息,以员工、领导的反馈和实际观察到的情况为准。另外,别追求 “完美”,第一次做不用把所有细节都扣死,先把核心职责理清楚,后续再慢慢完善,总比啥都不做或者做错了强。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工作分析到底是什么?新手也能看懂的常见问题大解答 https://www.w10.cn/suitan/8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