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保障地下作业安全的生命防线

矿井通风:保障地下作业安全的生命防线

地下矿井作业环境复杂且危险,各类有害气体积聚、粉尘弥漫以及空气流通不畅等问题,时刻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健康与矿井的生产安全。在这样的特殊场景中,一套稳定、高效的通风系统如同为地下空间筑起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不仅能够有效调控井下空气质量,还能为矿工创造安全、适宜的作业条件,更是矿井实现持续、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

矿井通风系统的核心功能在于通过合理的气流组织,将地面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井下各个作业区域,同时将井下产生的瓦斯、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以及采煤、掘进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排出地面,维持井下空气成分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此外,通风系统还能对井下温度、湿度进行调节,避免因井下环境过热、过湿导致矿工中暑或影响设备正常运行,进一步保障矿井生产作业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要实现矿井通风系统的高效运行,首先需要明确系统的构成要素。矿井通风系统主要由通风动力设备、通风井巷、通风构筑物以及监测调控装置四部分组成。通风动力设备是系统运行的核心动力源,常见的有主扇风机和局部通风机,主扇风机通常安装在地面回风井口附近,负责为整个矿井提供稳定的通风动力,确保井下空气按照设计路线有序流动;局部通风机则主要用于井下掘进工作面等局部区域,弥补主扇风机在局部区域通风能力的不足,保障掘进作业面的空气质量。

通风井巷作为井下空气流通的通道,其设计合理性直接影响通风效率。通风井巷主要包括进风井、回风井、井底车场、运输大巷、采区上山、回采工作面顺槽等,这些井巷相互连接,形成完整的通风网络。在设计通风井巷时,需要根据矿井的开拓方式、开采规模、煤层赋存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井巷的位置、断面尺寸、坡度等参数,确保空气在井巷内流动顺畅,减少通风阻力。同时,为了防止不同区域的空气相互串流,避免有害气体扩散,还需要在通风井巷中设置必要的通风构筑物,如风门、风窗、风桥、密闭墙等。风门主要用于调节通风系统中的风量分配,控制空气流动方向,防止风流短路;风窗则通过调节窗口面积,控制局部区域的风量大小;风桥用于解决两条交叉井巷之间的通风问题,确保新鲜空气与污浊空气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密闭墙则用于封闭废弃的井巷或采空区,防止有害气体从这些区域溢出,保障正常作业区域的空气质量。

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需要遵循严格的原则,以确保系统能够满足井下作业的安全需求。首先是安全性原则,这是通风系统设计的首要原则,设计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如何有效排出井下有害气体和粉尘,降低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等事故的发生风险,确保井下空气成分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等相关标准规定,为矿工提供安全的作业环境。其次是可靠性原则,通风系统需要具备稳定、可靠的运行能力,能够在矿井正常生产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即使在遇到局部设备故障或突发情况时,也能通过系统的冗余设计或应急措施,保证井下关键作业区域的通风不受影响,避免因通风中断引发安全事故。

经济性原则也是通风系统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在满足安全和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应通过优化通风系统设计,合理选择通风设备和井巷参数,降低通风系统的建设成本和运行能耗。例如,在选择主扇风机时,应根据矿井的实际通风需求,选择效率高、能耗低的风机型号;在设计通风井巷断面尺寸时,应在保证通风阻力合理的前提下,避免过度增大断面尺寸,减少井巷掘进成本。此外,通风系统设计还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考虑到矿井在不同开采阶段的通风需求变化,预留必要的改造空间,以便在矿井生产规模扩大或开采区域调整时,能够通过对通风系统的局部改造,满足新的通风要求,避免因通风系统无法适应生产变化而进行大规模的重建,降低矿井的生产成本。

在矿井通风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通风系统的正常功能发挥。其中,通风阻力过大是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通风阻力主要包括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摩擦阻力是空气在井巷内流动时与井巷壁面之间产生摩擦而形成的阻力,其大小与井巷的长度、断面周长、壁面粗糙度以及空气密度、流速等因素有关;局部阻力则是空气在流经井巷中的风门、风窗、风桥、弯道等局部构筑物时,由于气流方向改变、速度变化等原因产生的阻力。通风阻力过大会导致通风系统的能耗增加,主扇风机的运行负荷加重,甚至可能造成井下某些区域风量不足,无法满足作业需求。

为降低通风阻力,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在井巷维护方面,定期对通风井巷进行清理和修复,清除井巷内的杂物、积水和煤矸石,修复井巷壁面的破损部位,减少壁面粗糙度,降低摩擦阻力;在通风构筑物设置方面,合理优化风门、风窗、风桥等构筑物的结构和安装位置,避免因构筑物设计不合理导致局部阻力增大,例如,风门应尽量设置在直线段井巷中,避免在弯道或变断面处设置,减少气流通过风门时的局部阻力损失;此外,还可以通过优化通风网络,减少不必要的井巷分支,缩短空气流动路径,降低通风系统的总阻力。

瓦斯积聚是矿井通风运行中面临的另一重大安全隐患,瓦斯是矿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易燃易爆气体,当井下瓦斯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遇到火源极易引发瓦斯爆炸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瓦斯积聚的主要原因包括通风系统不合理,导致局部区域风量不足,无法将瓦斯及时排出;井下采空区封闭不严,瓦斯从采空区溢出并积聚在井下巷道或作业面;以及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故障、风筒破损漏风等,导致掘进作业面风量供应不足,瓦斯无法有效排出。

针对瓦斯积聚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首先,加强通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确保通风系统稳定运行,保证井下各作业区域的风量充足,特别是要重点关注瓦斯涌出量较大的采区、工作面以及掘进作业面的通风情况,根据瓦斯涌出量的变化及时调整风量分配,确保瓦斯能够被有效稀释并排出地面。其次,加强井下瓦斯监测工作,在井下瓦斯易积聚的区域设置瓦斯传感器,实时监测瓦斯浓度变化情况,并将监测数据及时传输至地面监控中心,一旦发现瓦斯浓度超过规定限值,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通知井下人员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如停止作业、撤离人员、加大风量等。同时,加强井下火源管理,严禁携带火种下井,严格控制井下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防止因电气设备失爆产生火花引发瓦斯爆炸事故。

粉尘危害也是矿井通风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井下粉尘主要包括煤尘和岩尘,矿工长期吸入粉尘会导致尘肺病等职业病,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同时,煤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火源还可能引发煤尘爆炸事故。通风系统在粉尘防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理的通风方式,能够将井下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及时吹散并排出地面,降低空气中粉尘浓度。

为提高通风系统对粉尘的防治效果,需要结合粉尘产生的特点优化通风设计。在回采工作面,通常采用 U 型、Y 型等通风方式,确保新鲜空气能够直接流经采煤工作面,将采煤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及时带走;在掘进工作面,采用压入式、抽出式或混合式局部通风方式,通过局部通风机和风筒将新鲜空气输送至掘进作业面,同时将掘进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抽出至回风巷。此外,还可以在通风系统中设置粉尘净化装置,如喷雾降尘装置、除尘风机等,进一步降低空气中粉尘浓度。喷雾降尘装置通过向空气中喷洒水雾,使粉尘颗粒与水雾结合,增加粉尘重量,使其沉降下来;除尘风机则通过吸附作用将空气中的粉尘收集起来,经过过滤处理后将干净空气排出,有效减少粉尘对井下空气质量的影响。

矿井通风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对于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首先,建立完善的通风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规范通风系统的操作流程和维护标准,确保通风系统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定期对通风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包括主扇风机、局部通风机、风门、风窗、风筒等设备,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零部件完好情况、润滑情况等,及时发现并排除设备故障,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例如,对于主扇风机,需要定期检查风机的叶片、轴承、电机等部件,测量风机的运行参数,如风量、风压、电流、电压等,确保风机运行正常;对于局部通风机,要检查风筒的连接是否严密、有无破损漏风情况,确保局部通风机能够为掘进作业面提供足够的风量。

加强通风系统的监测监控工作,建立全面的通风监测网络,实时监测井下各区域的风量、风速、瓦斯浓度、粉尘浓度、温度、湿度等参数,及时掌握通风系统的运行状况和井下空气质量变化情况。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例如,当监测发现某一区域瓦斯浓度异常升高时,立即组织人员查明原因,采取加大风量、排查瓦斯泄漏点等措施,防止瓦斯积聚引发安全事故。同时,加强对矿工的通风安全培训教育,提高矿工的通风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使矿工了解通风系统的重要性,掌握通风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和应急处理措施,在遇到通风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总之,矿井通风系统是保障地下作业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其设计的合理性、运行的稳定性以及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矿工的生命健康和矿井的安全生产。在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矿井通风工作,严格遵循通风系统设计原则,加强通风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及时解决通风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优化通风系统性能,为矿井的持续、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只有确保矿井通风系统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才能有效防范井下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矿工创造安全、健康的作业环境,推动矿业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矿井通风:保障地下作业安全的生命防线 https://www.w10.cn/suitan/8287/

(0)
上一篇 8小时前
下一篇 8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