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式联运:打通物流脉络的高效解决方案

物流行业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各类运输方式的协同配合,多式联运作为其中关键的组织形式,正逐步改变传统货运的单一模式。它并非简单将不同运输工具拼接,而是通过系统规划实现货物在全流程中的无缝衔接,既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也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很多生产企业在货物运输时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长途运输需要铁路的低成本优势,短途接驳又依赖公路的灵活性,若两种方式衔接不畅,极易出现货物滞留、信息断层等问题,而多式联运恰好能解决这类痛点。

多式联运的核心在于 “协同” 与 “整合”,其运作涉及多个参与主体和复杂的操作环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多式联运必须包含两种及以上不同运输方式,常见组合有 “铁路 + 公路”“海运 + 铁路”“空运 + 公路” 等,不同组合会根据货物特性、运输距离和时效要求灵活调整。比如大宗矿产运输,通常选择 “铁路 + 海运” 的组合,利用铁路覆盖内陆矿区的优势将货物运至港口,再通过海运实现长途跨洋运输,全程仅需一次货权交接,大幅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

参与多式联运的主体涵盖货主、承运人、货运代理人、港口或场站运营方等,每个角色都承担着关键职责。货主需明确货物运输需求,如时效、目的地、特殊装载要求等;承运人包括铁路公司、航运公司、公路运输企业等,负责提供具体的运输服务,确保货物按计划流转;货运代理人则扮演 “协调者” 角色,整合各类运输资源,制定最优运输方案,并处理报关、报检等手续;港口或场站运营方负责货物的装卸、存储和中转,为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提供场地和设备支持。

多式联运的运作流程具有标准化和流程化的特点,以一批从内陆工厂运往国外客户的电子产品为例,整个流程可分为几个关键阶段。首先是前期准备阶段,货运代理人与货主沟通,了解货物信息(如数量、重量、尺寸、是否为易碎品)和运输需求(如要求 15 天内送达),随后整合资源,确定采用 “公路 + 铁路 + 海运” 的联运模式:先由公路货车将货物从工厂运至附近的铁路货运站,再通过铁路运输至沿海港口,最后装船通过海运送达目的国港口,末端由当地公路运输完成派送。

在货物起运前,货运代理人还需完成一系列手续,包括向海关申报出口,提交商业发票、装箱单、报关单等文件;若货物涉及特殊监管,如电子产品需办理 3C 认证,还需提前完成相关审批。同时,铁路公司、航运公司和港口运营方会提前做好衔接准备,铁路货运站预留装卸场地,港口安排泊位和起重机,确保货物转运时不出现延误。

货物运输阶段,各参与方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实时追踪货物动态。货主可通过货运代理人提供的查询平台,随时查看货物所处位置(如已到达铁路货运站、正在港口装船)和运输状态(如正常运输、因天气原因暂时停留);铁路公司和航运公司会及时更新运输进度,如列车发车时间、预计到达港口时间,船舶离港时间、预计抵达目的国时间等;港口运营方则记录货物装卸时间,确保衔接效率。当货物从公路转运至铁路时,铁路货运站的工作人员会核对货物信息,检查包装是否完好,然后使用起重机将货物装入铁路货车;从铁路转运至海运时,港口工作人员会将货物从铁路货车卸下,暂时存储在港口仓库,待船舶到港后,再通过集装箱起重机将货物装船,整个转运过程需严格按照标准操作,避免货物损坏或丢失。

货物到达目的国后,进入末端派送阶段。目的国的货运代理会负责办理进口报关手续,提交相关文件,待海关查验通过后,安排当地公路运输企业将货物从港口仓库运至客户指定地点。在货物交付前,运输企业会与客户确认派送时间,送达后由客户核对货物数量和质量,确认无误后签字验收,整个多式联运流程至此完成。

多式联运在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方面的优势显著,但实际运作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信息衔接不畅是常见问题之一,尽管多数企业已使用信息系统,但不同主体的系统标准不统一,数据格式存在差异,导致信息无法高效共享。比如铁路公司的运输管理系统与港口的作业系统数据接口不兼容,铁路部门无法实时获取货物在港口的装卸进度,港口也难以提前得知列车到达时间,容易造成货物积压或场地闲置。

基础设施衔接不足也影响多式联运的效率,部分铁路货运站与港口、公路货运站的距离较远,且缺乏专用的转运通道,货物转运时需多次装卸,增加了运输时间和成本。例如某些内陆铁路货运站,周边没有配套的公路接驳区,货车只能在普通道路上等待装卸,不仅容易造成交通拥堵,还延长了货物停留时间。此外,部分港口的起重机、集装箱卡车等设备老化,装卸效率较低,无法满足大规模联运货物的中转需求。

针对这些挑战,行业内已探索出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在信息整合方面,不少地区开始建立统一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整合货主、承运人、货运代理人、港口等各方数据,实现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例如某沿海省份搭建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铁路公司、航运公司、港口运营方均接入该平台,各方可实时上传和获取货物运输数据,如铁路部门上传列车动态,港口上传装卸进度,货运代理人可在平台上统一查询和管理整个运输流程,货主也能通过平台实时追踪货物,信息衔接效率大幅提升。

在基础设施完善方面,政府和企业加大投入,推进铁路货运站与港口、公路货运站的 “无缝衔接” 建设。部分地区在港口周边规划建设铁路专用线,使铁路货车可直接进入港口装卸货物,减少中间转运环节;在铁路货运站和公路货运站之间修建专用接驳通道,配备专用装卸设备,提高货物转运效率。同时,港口和场站逐步更新设备,引入自动化集装箱起重机、智能分拣系统等,提升装卸和存储效率,例如某大型港口引入自动化起重机后,每小时可完成 40 个集装箱的装卸作业,较传统设备效率提升 50%。

多式联运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企业层面,还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物流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而言,通过多式联运整合运输资源,可降低物流成本 10%-20%,同时缩短运输时效,提升市场响应能力。例如某汽车制造企业采用 “铁路 + 海运” 联运模式后,将零部件从内陆供应商运至沿海工厂的成本降低 15%,运输时间缩短 3 天,有效缓解了生产原料供应压力。

对区域经济而言,多式联运可加强不同地区的物流联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内陆地区通过铁路与沿海港口衔接,可更便捷地接入全球海运网络,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沿海地区则可通过多式联运,将货物更高效地运往内陆腹地,拓展市场空间。例如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中欧班列与沿海港口的联运,将本地生产的机械设备、农产品通过铁路运至沿海港口,再装船出口至欧洲,同时将欧洲的汽车零部件、消费品通过海运运至沿海港口,再经铁路运往中西部,推动了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协作。

对物流行业而言,多式联运推动行业从 “分散化” 向 “集约化” 转型,促进运输资源的整合利用,减少空驶率和资源浪费。传统物流模式下,公路运输车辆空驶率较高,部分铁路货运线路运力闲置;而多式联运通过优化运输方案,合理分配不同运输方式的运力,如将长途运输交由铁路和海运承担,短途接驳交由公路承担,提高了各类运输工具的利用率。同时,多式联运的发展也推动物流企业提升服务能力,从单一的运输服务向 “运输 + 仓储 + 报关 + 信息服务” 的综合物流服务转型,促进整个行业的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多式联运需根据货物特性和运输需求灵活调整方案,并非所有货物都适合采用多式联运模式。例如对时效要求极高的货物,如生鲜食品、紧急医疗物资,通常选择空运直达,若采用多式联运,中转环节可能导致货物变质或延误;而对体积大、重量重、时效要求不高的大宗货物,如煤炭、矿石、钢材等,多式联运的优势更为明显。因此,企业在选择运输方式时,需综合考虑货物特性、运输距离、时效要求、成本预算等因素,制定最适合的物流方案。

随着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行业协作的深入,多式联运的运作模式将更加成熟,但其核心始终是通过协同与整合,实现货物运输的高效、低成本流转。无论是生产企业、物流企业还是相关管理部门,都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优化,解决运作中的痛点难点,推动多式联运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为物流行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多式联运:打通物流脉络的高效解决方案 https://www.w10.cn/suitan/7241/

(2)
上一篇 2025-09-15 上午5:55
下一篇 2025-10-09 下午4: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