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初三(2)班的教室,讲台上的李老师没有像往常一样拿起粉笔,而是打开了面前的智能一体机。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前一天学生们完成的数学作业数据分析,红色标记清晰地标注出多数人出错的几何证明题,蓝色柱状图则展示了每个学生的答题时长。“我们先来看这道题,从数据来看,有 32 位同学在辅助线添加环节遇到了困难。” 李老师的话音刚落,手指在屏幕上轻轻一点,题目图形便自动拆解,动态演示出三种不同的辅助线画法,原本低头记笔记的学生们纷纷抬起头,眼神里多了几分专注。
这样的课堂场景,如今在城市与乡村的学校里越来越常见。教育信息化不再是停留在文件里的概念,而是变成了每天教学中可触可感的工具 —— 从课前预习时学生用平板观看的微课视频,到课上互动时通过扫码参与的实时答题,再到课后老师用在线平台批改作业并发送个性化评语,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在西部某偏远山区的小学,由于师资力量有限,英语课曾是孩子们最头疼的科目,如今通过双师课堂系统,县城里的英语老师能通过大屏幕给山区学生上课,下课前还会让两地学生分组进行口语对话练习,原本不敢开口的孩子,慢慢开始主动举起手。

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上,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王老师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和插图。她打开了虚拟现实(VR)教学软件,让学生们戴上轻便的 VR 眼镜。瞬间,孩子们仿佛置身于蔚蓝的南海之上,眼前是成群结队的热带鱼穿梭在珊瑚丛中,耳边传来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甚至能 “触摸” 到屏幕里展示的海螺标本。“原来西沙群岛的海水真的有那么多颜色!” 坐在后排的小宇摘下眼镜时,兴奋地和同桌分享自己的感受。课后,王老师在教学反思里写道:“当文字变成可体验的场景,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也变得更加积极。”
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改变,不仅体现在课堂形式的创新上,更渗透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中。以前,农村学校的老师想要获取优质的教学素材,只能依赖有限的教学参考书和光盘,而现在,通过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他们可以轻松下载名校老师录制的示范课视频、精心设计的课件和练习题。在东北某乡镇中学教物理的张老师,每节课前都会在平台上搜索相关知识点的资源,他会根据自己学生的基础,将不同资源中的亮点整合起来,形成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案。“去年教浮力这一课时,我借鉴了省城老师设计的‘水瓶做船’实验,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对浮力原理的理解比单纯听讲深刻多了。” 张老师说,平台上还有专门的教师社区,遇到教学难题时,他可以发帖求助,很快就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老师的建议。
对于学生而言,信息化工具也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和个性化。初二学生小林数学基础较弱,尤其是代数部分总是跟不上进度。数学老师发现后,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给小林推送了针对性的微课和练习题 —— 这些内容都是根据小林平时的作业错题和测试成绩智能生成的,难度由浅入深。每天放学后,小林会花 20 分钟观看微课,然后完成对应的练习题,遇到不懂的地方,还能通过平台的 “在线答疑” 功能向老师提问。两个月后,小林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升,他说:“以前遇到不会的题只能等第二天问老师,现在随时都能学、随时能问,感觉学习压力小了很多。”
不过,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一些学校,由于部分老师对信息化工具的操作不够熟练,导致很多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比如,有的老师虽然在课堂上使用了智能一体机,但主要还是用来播放 PPT,和以前的投影仪相比,并没有本质区别;还有的老师因为担心学生使用平板时玩游戏,干脆不再让学生带设备上课。针对这些问题,不少学校开始组织常态化的信息化培训,不仅教老师如何操作设备,还会邀请专家讲解如何将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在南方某城市的实验小学,每个月都会举办 “信息化教学沙龙”,老师们轮流分享自己的教学案例,比如 “如何用思维导图软件帮助学生整理作文思路”“怎样通过在线问卷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在交流中,越来越多的老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特殊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聋哑学校的课堂上,老师通过手语教学软件,将课本上的文字实时转化为手语动画,帮助听力障碍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对于视力障碍学生,语音朗读软件和电子盲文书能让他们像普通学生一样阅读教材和课外书籍。在北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高二学生小妍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以前她只能依靠老师读课本和盲文课本学习,而现在,通过装有语音辅助功能的电脑,她可以自主查阅资料、完成作业,还能和其他学校的视力障碍学生一起参加线上读书分享会。“信息化让我感觉自己和普通学生没有区别,也能自主安排学习,这让我对未来更有信心。” 小妍的话里充满了期待。
教育信息化还悄悄改变着家校沟通的方式。以前,家长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只能通过家长会或偶尔的电话,而现在,很多学校都使用了家校沟通平台。老师会定期在平台上发布班级动态,比如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还会分享教育方法和亲子活动建议;家长也可以通过平台向老师反馈孩子在家的学习状态,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在上海某小学,一年级班主任陈老师每天都会在平台上发布 “每日小结”,用文字和照片记录孩子们的课堂活动,比如 “今天孩子们学会了整理书包”“美术课上大家画了自己的家人”。很多家长表示,通过平台能更直观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老师的沟通也更顺畅了,不再像以前那样 “不知道孩子在学校学了什么、做了什么”。
从黑板粉笔到智能屏幕,从纸质课本到数字资源,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 它让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有趣,也让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跨越地域的限制,传递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在浙江某县城的中学,校长在新学期的教师大会上说:“我们推进教育信息化,不是为了追求‘高大上’的设备,而是希望通过技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学中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这句话,或许正是教育信息化最本质的意义所在。
如今,当我们走进不同的学校,会看到不同的信息化应用场景:有的课堂上,学生们用平板完成分组合作探究;有的实验室里,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帮助学生更精准地进行科学实验;有的课后服务中,学生通过在线平台学习编程、绘画等兴趣课程。这些场景没有惊天动地的变革,却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慢慢改变着教育的模样。正如一位有着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所说:“刚开始接触这些新工具时,我也很不适应,但看到孩子们因为这些变化而变得更爱学习,我就知道,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育信息化的价值,从来不是用技术替代传统教学,而是用技术赋能教育 —— 让老师的教学更高效,让学生的学习更快乐,让教育的公平和质量在技术的助力下得到更好的实现。当屏幕里的知识变成学生眼中的好奇与热爱,当远方的优质资源变成身边的教学支持,教育信息化便真正融入了教育的日常,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一股温暖而坚实的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屏幕里的课堂:教育信息化如何重塑日常教学 https://www.w10.cn/suitan/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