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闺蜜逛商场,她在某奢侈品专柜前突然停下脚步,眼睛亮得像发现了新大陆。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柜台里摆着一只造型奇特的包,金属链条上挂着三个大小不一的爱心挂件,价格标签上的数字让我默默掐了自己一把 —— 确认没看错,那串数字够我交半年房租。闺蜜却一脸痴迷地摸了摸包面,转头跟我说:“你不觉得它像极了小时候梦想中的魔法书包吗?只不过现在要靠自己赚钱才能拥有。”
这话瞬间戳中了我,原来奢侈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成年人给自己买的 “高级玩具”。小时候攥着几块零花钱,在玩具店门口纠结买塑料娃娃还是遥控汽车;长大后揣着工资卡,在奢侈品店徘徊要不要入手限量款手袋或定制腕表。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心底那份 “拥有美好事物” 的期待,只不过玩具的价格随着年龄一起涨了价。更有意思的是,不同人对待奢侈品的态度,简直能凑成一出热闹的喜剧。
有次参加朋友聚会,一位刚入手某大牌经典款围巾的姑娘,全程把围巾搭在肩上,吃饭时小心翼翼地拢在身后,生怕菜汤溅到上面。席间有人不小心碰了一下围巾边角,她立刻紧张地拉回来检查,那神情像极了守护糖果的小朋友。我忍不住调侃她:“你这围巾是租来的吗?比保护国宝还上心。” 她白了我一眼,认真地说:“你不懂,这是我攒了三个月工资买的‘战袍’,下次面试我要戴着它,让面试官知道我不仅有能力,还有品味。” 这话让我哭笑不得,原来奢侈品还能兼职 “职场自信心 buff”。
还有些人对奢侈品的理解,走的是 “实用主义歪路”。我表哥去年生日,收到妻子送的某奢侈品牌皮带,他研究了半天,得出结论:“这皮带扣挺沉,用来开啤酒肯定方便。” 结果没几天,他真的用皮带扣开啤酒,把上面的金属 logo 刮花了一块。表嫂发现后差点跟他吵起来,表哥还委屈地说:“东西买来不就是用的吗?难道供起来当摆设?” 后来那根皮带成了家里的 “警示物”,表嫂每次看到都要念叨:“以后再也不送你需要‘轻拿轻放’的礼物了,送你个不锈钢盆都比这耐用。”
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奢侈品圈里的 “暗号交流”。上次在咖啡店,邻桌两位女士聊天,A 说:“我最近入了个‘小马包’,配我新买的‘黑绷带’正好。”B 立刻接话:“巧了,我上周刚收了‘大麻将’,准备搭配我的‘流浪’去旅行。” 我听得一头雾水,悄悄拿出手机查了半天,才知道 “小马包” 是某品牌带马形挂件的手袋,“黑绷带” 是贵妇面霜,“大麻将” 是另一品牌的麻将包,“流浪” 则是经典流浪包。合着现在聊奢侈品,还得先背会 “暗号词典”,不然根本插不上话,这场景像极了学生时代偷偷用暗号交流小秘密,只不过现在的 “秘密” 都明晃晃地挂在身上。
当然,也有人对奢侈品始终保持 “清醒头脑”。我同事李姐就是典型代表,每次我们聊起某品牌出了新款,她都慢悠悠地说:“我去年在批发市场花五十块买的帆布包,现在还背着呢,比那些几千块的包能装,还不怕脏。” 有次部门团建,有人开玩笑说要众筹给她买个奢侈品包,她连忙摆手:“别浪费钱,我对这东西没兴趣,还不如给我充两百块话费实在。” 这种 “人间清醒” 的态度,反倒成了办公室里的一股清流,偶尔还能浇灭我们购物欲上头时的 “冲动之火”。
其实不管是把奢侈品当 “战袍”,还是当 “实用工具”,又或者对它毫无兴趣,本质上都是个人选择。有人觉得花大价钱买一件奢侈品值得,因为它能带来快乐和自信;有人觉得性价比更重要,没必要为品牌溢价买单。就像小时候有人喜欢昂贵的进口玩具,有人觉得路边五毛钱的弹珠更有意思,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每个人的喜好不同。
不过话说回来,每次看到有人为了买奢侈品省吃俭用,甚至透支信用卡时,我都会想起小时候妈妈说的话:“喜欢的东西可以买,但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 成年人的世界已经够复杂了,没必要让奢侈品变成负担。毕竟真正的快乐,从来不是靠某件物品的价格来定义的。下次再路过奢侈品店,你是会停下脚步多看两眼,还是会笑着走开,去买一杯更合心意的奶茶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奢侈品:成年人世界里的 “快乐玩具” 图鉴 https://www.w10.cn/suitan/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