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书桌前,小女孩轻轻点击平板电脑上的 “提交” 按钮,屏幕跳出的 “作业已收到” 提示框,像一颗小小的星星,点亮了她略显疲惫的眼睛。这是偏远山区教室里最常见的场景,曾经需要翻山越岭才能送到老师手中的作业本,如今在指尖轻触间就能完成传递。教育信息化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术名词,它藏在每一次跨越距离的知识传递里,藏在每一个孩子眼中重新燃起的求知光芒中,用温柔的力量悄悄改写着许多人的人生轨迹。
去年深秋,我在西部一所乡村小学遇到了李老师。她教三年级语文,班上二十多个孩子,一半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祖辈陪伴。过去,批改作文是李老师最头疼的事 —— 孩子们的字迹歪歪扭扭,有些方言词汇她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更别说及时给每个孩子针对性的反馈。常常是一本作文本改完,窗外的月亮已经挂得很高,第二天想跟孩子聊聊写作思路,又怕耽误新课进度。这样的困境,在学校装上智慧教学系统后慢慢有了改变。
现在,孩子们用平板电脑写作文,系统能自动识别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用不同颜色的波浪线标注出来。李老师打开后台,每个孩子的写作问题一目了然:有的孩子总是混淆 “的、得、地” 的用法,有的孩子段落衔接生硬。她在屏幕上逐句写下评语,还录了一段语音:“小明,你写的家乡的秋天很生动,如果能把柿子树上的柿子再描写得具体一点,比如像什么样子,读者会更喜欢哦。” 第二天上课,李老师把典型问题投屏到黑板上,带着大家一起修改,孩子们盯着屏幕上自己的作文,眼神里满是认真。有个叫妞妞的孩子,以前总害怕写作文,自从能收到老师带着温度的语音评语,她的作文本上渐渐多了很多可爱的比喻,甚至会主动在作业后面加上一句:“老师,您觉得今天的结尾写得好吗?”
这样的改变,不止发生在乡村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在城市的中学里,数学老师王涛用在线思维导图工具,帮学生梳理复杂的几何定理;美术老师把学生的画作上传到云端画廊,让不同学校的孩子能互相点评;就连体育课,老师也会用运动 APP 记录学生的跑步数据,笑着说:“现在不用再担心大家偷懒啦,每一步都能看得见。” 教育信息化就像一双温柔的手,把曾经局限在教室四面墙里的知识,拉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中,也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连接,多了许多温暖的可能。
我还记得第一次跟着支教团队去偏远山区时,看到过一个让人心酸的场景:一个小男孩为了能听城里老师的课,每天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到有信号的山顶用手机看直播。冬天的风刮得脸生疼,他却把手机揣在怀里,生怕冻坏了。那时的在线课程,画面常常卡顿,声音时断时续,可小男孩还是听得格外认真,笔记记得密密麻麻。后来,当地政府为学校安装了高速网络,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小男孩再也不用跑到山顶听课了。他第一次在教室里看到清晰的教学视频时,兴奋地拉着老师的手说:“原来恐龙的样子是这样的,以前我只能在课本上看黑白的图片。”
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不只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每个孩子求知欲的尊重。有个叫小宇的自闭症孩子,以前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不敢和老师、同学交流。直到老师尝试用动画课件教他认识数字,用互动游戏帮他练习表达,小宇慢慢开始有了变化。他会指着屏幕上的卡通小熊,小声说:“老师,小熊有三只苹果。” 后来,老师还在班级群里分享小宇的进步,让其他同学一起给小宇鼓励。现在的小宇,虽然还是有些腼腆,但已经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还会把自己画的画分享给同桌。小宇的妈妈说:“以前总担心他跟不上,现在看到他愿意说话、愿意学习,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在很多人眼里,教育信息化可能只是一堆冰冷的设备和软件,但只有真正走进课堂,才能感受到它背后的温度。有位老教师曾跟我说,她一开始特别抗拒用电脑批改作业,觉得不如手写评语亲切。直到有一次,她在评语里给学生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学生第二天特意跑来问:“老师,那个笑脸是您亲手画的吗?” 她点点头,学生高兴地说:“我把它截图保存下来了,放在手机壁纸里。” 那一刻,老教师突然明白,无论是手写还是电子批注,真正重要的是藏在文字里的关心。现在,她不仅会用表情包给学生的作业点赞,还会用短视频录制知识点讲解,她说:“只要能让孩子学得更开心、更轻松,我愿意学这些新东西。”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双向的情感交流。教育信息化就像一座桥梁,让老师的用心能更快地抵达学生心里,也让学生的需求能更及时地被老师看见。有一次,我在智慧教育平台上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日志,里面写着:“今天发现小红的作业错了很多,通过系统查看,她最近的听课时长比以前少了一半。晚上我给她妈妈打了个电话,才知道她最近在照顾生病的奶奶,没时间复习。明天我要给她补补课,再帮她制定一个灵活的学习计划。” 这样的细节,在教育信息化的助力下变得越来越多 —— 老师不用再等到考试后才发现学生的问题,家长也能通过家校共育平台,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就连孩子遇到难题时,也能通过在线答疑,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记得有个教育家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信息化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而是让这份 “摇动” 和 “唤醒” 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它让偏远山区的孩子能看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学资源,让特殊孩子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老师的关爱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递到每个孩子的心里。
现在,当我再走进那些装有智慧设备的教室,看到的不是冰冷的屏幕和机械的操作,而是孩子们专注的眼神、老师温柔的笑容,还有屏幕上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和画面。教育信息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孩子们的求知路,也温暖了每一个为教育努力的人。它告诉我们,技术从来不是目的,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传递爱与知识的工具。在这条充满温暖的教育路上,还有很多故事在继续,还有很多美好在等待我们去发现。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屏幕那端的光:教育信息化里的温暖相遇 https://www.w10.cn/suitan/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