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素质教育,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 “又在讲大道理”。其实真不是这样,你要是去城郊的星光小学待上一天,就会发现那些被称作 “素质教育” 的东西,早就在孩子们的笑声里扎了根。比如周三下午的社团时间,三年级二班的教室从来不会安安静静 —— 有人趴在地上用彩泥捏兵马俑,有人围在窗边观察蚕宝宝蜕皮,还有几个孩子蹲在角落争论 “树叶为什么秋天会变黄”,连老师都被拉进去当 “裁判”。这种时候你会明白,所谓素质,从来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孩子愿意主动睁大眼睛看世界的好奇心。
我认识星光小学的李老师,她教科学课,却很少让学生背公式。有次她带孩子们去学校后面的小山坡,让每个人捡三样 “最奇怪的东西”。有个叫朵朵的小姑娘,居然抱回来一块长着青苔的石头和两只不同颜色的蝴蝶。李老师没说 “蝴蝶要放回大自然”,反而让朵朵给全班讲 “为什么这只蝴蝶翅膀上的斑点像小星星”。后来朵朵写了篇短文,题目叫《石头和蝴蝶的悄悄话》,还被刊登在当地的儿童刊物上。你看,素质教育从来不是刻意设计的课程表,而是老师愿意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的耐心。
可能有人会问,花时间搞这些 “没用的”,孩子考试能考好吗?其实我见过不少例子,那些喜欢动手做实验、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反而在课堂上更会思考。就像五年级的浩浩,以前数学总考不及格,后来参加了学校的航模社团,为了算出模型飞机能飞多远,主动去研究几何公式,现在数学成绩居然冲进了班里前十。浩浩的妈妈说,以前逼他做题,他总躲着,现在每天放学回家,先琢磨航模图纸,再主动写作业。这大概就是素质教育的魔力 —— 它不是把知识硬塞进孩子脑子里,而是帮孩子找到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愿意打开知识的大门。
很多家长其实也在悄悄改变。以前开家长会,大家最关心的是 “我家孩子这次排第几”,现在更多人会问 “学校下周的烘焙课能不能让孩子参加”“手工社团还招不招人”。有次我在学校门口碰到一位奶奶,她接孙子放学时,手里拎着一个歪歪扭扭的陶碗。奶奶笑着说,这是孙子在陶艺课上做的,虽然不好看,但孩子说要送给她当花盆,她每天都摆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你看,比起分数,家长其实更在意孩子是不是开心,是不是能学到课本以外的东西。这种转变特别好,因为当家长不再只盯着成绩,孩子才能有更多机会去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
学校里的老师也在想各种办法让课堂更有意思。比如教语文的王老师,不再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而是带大家编排古诗情景剧。学生们穿着简单的古装,把 “举头望明月” 演成小短剧,有的扮演诗人,有的扮演月亮,连平时最害羞的孩子都愿意上台。王老师说,以前讲《静夜思》,学生们只能记住句子,现在他们会主动问 “李白为什么会想家”“古代的月亮和现在一样吗”,这种主动思考比背会十首诗都重要。还有美术课,老师不再让学生照着画苹果,而是让大家画 “自己心里的春天”,有个孩子画了一棵长满糖果的树,老师没说 “不对”,反而让他讲讲 “为什么春天会结糖果”,孩子说 “因为春天是甜的”,全班都为他鼓掌。
其实素质教育离我们一点都不远,它可能就是孩子放学路上追着蝴蝶跑的十分钟,是老师允许学生把画涂得乱七八糟的包容,是家长接过孩子粗糙手工品时眼里的笑意。以前总有人觉得素质教育是 “奢侈品”,只有条件好的学校才能搞,可星光小学只是一所普通的城郊学校,没有昂贵的设备,没有专业的外教,却用最简单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有次我问一个孩子 “你最喜欢学校的什么”,他说 “喜欢老师不骂我们笨,喜欢可以随便问问题”。这么简单的要求,其实就是素质教育最核心的东西 —— 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让他们知道自己值得被肯定。
记得有个周末,我去学校附近的公园,看到一群星光小学的孩子在搞 “环保小卫士” 活动。他们带着手套捡垃圾,还自制了宣传牌,上面画着可爱的小动物,写着 “别让垃圾弄脏它们的家”。有个路过的阿姨想把塑料瓶扔在地上,看到孩子们的宣传牌,又赶紧放进了垃圾桶。孩子们特别开心,围着阿姨说 “谢谢阿姨保护地球”。那一刻我忽然觉得,素质教育教给孩子的,不只是知识和技能,更是对世界的善意和责任感。这些东西,可能不会立刻体现在考试分数上,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现在还有人会说 “素质教育不实用”,可实用不应该只看眼前的分数。就像那些在社团里学会合作的孩子,以后走上社会,更容易和别人相处;那些在手工课上学会耐心的孩子,遇到困难时,更不容易放弃;那些在自然课上学会观察的孩子,会更懂得发现生活里的美好。这些能力,难道不比一张试卷上的分数更重要吗?我见过太多孩子,因为只关注学习,变得不爱说话,不喜欢和别人交流,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而素质教育就像一束光,能照亮孩子心里那些被忽略的角落,让他们重新爱上这个世界,爱上探索和成长。
有时候我会想,素质教育其实不是一种教育方式,而是一种态度 —— 对孩子的信任,对成长的耐心,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它不需要多么宏大的计划,也不需要多么昂贵的投入,只需要我们愿意放下 “分数至上” 的执念,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给他们一点尝试的机会。就像星光小学的操场边,有一面 “梦想墙”,上面贴满了孩子们的画和心愿:有的想当 “会飞的科学家”,有的想 “给流浪猫建房子”,有的甚至想 “发明不会坏的玩具”。这些看似天真的想法,不正是素质教育最珍贵的成果吗?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不再讨论 “什么是素质教育”,不再纠结 “素质教育要不要搞”,而是自然而然地把尊重和爱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那才是素质教育真正落地的时候。就像孩子们眼里的彩虹,不需要刻意制造,只要有阳光和水滴,它就会自然出现。素质教育也一样,只要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信任,他们就会用自己的方式,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站在旁边,为他们鼓掌,为他们骄傲,看着他们带着好奇心和善意,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室里的彩虹:素质教育不是口号,是孩子眼里的光 https://www.w10.cn/suitan/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