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间小路上,总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泥土香,混着青草和农作物的气息,这是城市里很难寻到的味道。田埂边的蒲公英被风吹得四处飘散,远处的稻田里,几位农人正弯腰劳作,草帽下的脸庞沾着汗珠,却透着满足的笑意。农业从来都不是课本里冰冷的术语,而是一代代人用双手编织的生活画卷,每一粒种子、每一株幼苗,都藏着对丰收的期待。
春天刚冒头的时候,田野就热闹起来了。农户们会提前把土地翻松,细碎的土块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像是撒了一层碎金子。选种是件讲究事,老人们总说 “好种出好苗”,他们会把颗粒饱满的种子放在手里反复掂量,偶尔还会放进嘴里咬一下,听听声音判断干湿程度。播种的时候不用机器,全靠人工弯腰点播,手指在泥土里穿梭,把希望一颗颗埋进土里。几天后再去田边看,嫩绿的芽尖就会从土里钻出来,小小的、怯生生的,却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到了初夏,田野就变成了绿色的海洋。水稻开始拔节,玉米长出了长长的叶片,连路边的狗尾草都长得格外茂盛。这个时候最费功夫的是除草,农人会背着竹篓,手里拿着小锄头,一点点把稻田里的杂草拔掉。正午的太阳最烈,他们会在脖子上搭条毛巾,渴了就喝随身带的凉茶。有时候遇到下雨天,反而更忙,要赶紧疏通田埂上的水渠,防止积水淹了禾苗。傍晚回家的时候,裤脚沾满泥巴,却能看到自家屋檐下晒着的新收的豌豆,心里就格外踏实。
秋天是田野最热闹的时候,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玉米棒子长得饱满,连空气里都飘着粮食的香气。收割的时候全家都要上阵,天不亮就去田里,用镰刀把稻穗割下来,再捆成一束束扛到打谷场上。打谷机嗡嗡作响,金黄的稻谷从机器里流出来,落在铺好的塑料布上,像小山一样堆着。孩子们最喜欢在谷堆旁边玩,偶尔帮大人递个工具,累了就坐在田埂上吃烤红薯。晚上的时候,全家人会在院子里翻晒稻谷,借着月光把杂质挑出来,直到深夜才能休息。但看着满仓的粮食,再累也觉得值得。
冬天的田野看似安静,其实藏着不少活儿。农人会把土地重新翻耕一遍,让阳光把土壤晒得更松软,为明年的播种做准备。有时候会种些耐寒的蔬菜,比如白菜、萝卜,搭个简单的塑料棚,就能保证冬天也有新鲜蔬菜吃。闲暇的时候,他们会修补农具,把生锈的镰刀磨锋利,把破损的竹筐编好。村里的老人们会聚集在晒谷场边,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农事,分享各自的种植经验。年轻人则喜欢用手机看农业技术视频,学习新的种植方法,偶尔还会网购一些优质种子,尝试种些不一样的作物。
现在的田野和以前不一样了,多了不少 “新帮手”。无人机可以用来喷洒农药,不用再背着沉重的药桶在田里奔波;智能灌溉设备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节省了不少人力;甚至还有人用手机 APP 监测作物生长情况,随时随地掌握田里的动态。但不管技术怎么变,农人对土地的感情从来没变过。他们依然会在播种前祭拜土地神,会在丰收后第一时间把新米送给邻居,会在看到禾苗生病时焦急得睡不着觉。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情,才是农业最动人的地方。
其实农业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我们吃的每一粒米、每一颗菜,都来自田野里的辛勤劳作。有时候去超市买蔬菜,看到带着泥土的萝卜,总会想起乡下田埂边的那些菜地;吃到香喷喷的米饭,会想起秋天稻田里金黄的景象。或许我们不用亲自去种田,但可以多了解一点农业知识,多珍惜每一份粮食。下次路过田野的时候,不妨停下来看看,说不定能看到农人劳作的身影,能闻到泥土的清香,能感受到那份藏在泥土里的生活诗意。毕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这片滋养万物的土地,离不开那些默默耕耘的人们。不知道你有没有在田野里劳作的经历?或者有没有哪一种农作物,让你想起难忘的童年记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田埂上的四季:藏在泥土里的生活诗意 https://www.w10.cn/suitan/4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