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民俗微光

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民俗微光

外婆的针线笸箩里总躺着一团团彩线,红的像腊月里冻红的鼻尖,绿的似春雨后冒尖的柳芽。每到冬至前半个月,她就会把笸箩搬到堂屋的八仙桌上,戴上老花镜,手指捏着银针在灯下拉出细细的光。我趴在桌边看她缝袜子,针脚走得又密又匀,袜口处还会绣上小小的元宝纹,“冬至穿元宝袜,来年福气跑不了”,她说话时嘴角的皱纹里都裹着笑意,彩线在她指间绕成圈,像是把日子也缠成了暖融融的模样。

后来在江南水乡做客,恰逢端午。巷子里的阿婆们搬着竹凳坐在青石板上,面前的木盆里泡着新鲜的艾草和菖蒲。她们的手指在叶片间翻飞,三两下就把艾草、菖蒲和石榴花捆成一束,再系上五彩的丝线。我学着她们的样子尝试,艾草的汁液染绿了指尖,却总也绑不紧那束花草。阿婆笑着接过我手里的材料,指尖轻轻一拧,丝线就听话地绕着花叶打了个结,“这得顺着花叶的长势来,就像过日子要顺着人心走”。那天傍晚,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挂上了这样的花束,晚风拂过,艾草的清香混着河水的湿润,在巷子里飘出好远好远。

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民俗微光

去年深秋去陕北,正赶上村里过重阳节。清晨的窑洞前,老人们坐在晒谷场上,手里拿着晒干的红枣和软米,准备蒸枣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教我揉面团,他的手掌粗糙得像老树皮,却把面团揉得光滑又有韧性。“重阳节蒸枣糕,要一层米一层枣,就像日子一层比一层甜”,他边说边往蒸笼里铺食材,蒸腾的热气里满是红枣的香甜。午后,村里的后生们扛着锣鼓走街串巷,鼓点敲得震天响,老人们跟着节奏拍手,脸上的笑容比秋日的阳光还要灿烂。我跟着人群一起走,脚下的黄土路软软的,仿佛能感受到土地里藏着的岁月沉淀。

民俗从来都不是博物馆里陈列的老物件,不是书本上印着的生硬文字,它是外婆指尖的彩线,是江南阿婆手里的艾草,是陕北爷爷揉着的面团,是藏在生活里的烟火气,是代代相传的温暖与期盼。它会跟着季节变换模样,跟着地域染上不同的色彩,却始终带着最质朴的情感,把人与人、人与岁月紧紧连在一起。

记得小时候过年,妈妈总会带着我贴春联。她踩着凳子,手里拿着浆糊,我在下面递春联,偶尔还会把 “福” 字贴倒。妈妈从不责备,只是笑着说 “福倒了,福到了”,然后轻轻把 “福” 字扶正。那时的我不懂什么是民俗,只知道贴完春联,就能穿新衣服、吃年夜饭、放烟花,就能感受到满屋子的热闹与幸福。后来长大,走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不同的民俗,才慢慢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仪式,那些口口相传的老话,藏着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对传统的敬畏。

在云南大理,我见过白族姑娘的 “三月街”。街场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有手工织的扎染布,有新鲜采的茶叶,有自制的蜜饯。姑娘们穿着漂亮的民族服饰,头上戴着绣花头巾,手里提着竹篮,和小伙们对歌。歌声清脆悠扬,回荡在苍山脚下、洱海之畔。她们的歌声里没有复杂的旋律,却满是真诚与热情,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跟着一起哼唱。一位白族阿姨拉着我的手,给我递了一块自制的乳扇,甜甜的奶香在嘴里化开,就像她们的笑容一样温暖。她说 “三月街是我们白族人的节日,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来了就是客人,就要好好招待”,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感受到了民俗里的包容与友善。

在福建泉州,我体验过 “中秋博饼”。一群人围坐在桌前,桌上放着一个瓷碗和六颗骰子,每个人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的点数赢取不同的奖品。有月饼、有文具、有小摆件,奖品虽不昂贵,却让每个人都兴致勃勃。我第一次掷骰子时,手心里全是汗,周围的人都在为我加油。当骰子落下,点数正好对应 “四进”,赢得一盒月饼时,大家都为我欢呼,那种快乐仿佛感染了整个屋子。一位当地的大叔告诉我,博饼是为了纪念郑成功,几百年来,这个习俗一直流传着,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喜欢参与。在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几百年来,泉州人在中秋夜围坐博饼的场景,看到了民俗跨越时空的力量。

民俗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一头连着过去,一头连着现在,一头连着先辈,一头连着我们。它在我们出生时迎接我们,在我们成长时陪伴我们,在我们过节时热闹我们,在我们离别时牵挂我们。它会随着时代发展慢慢变化,却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刻进我们的基因,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时候我会想,多年以后,当我们的孩子长大,他们还会像我们一样,在冬至穿元宝袜,在端午挂艾草,在重阳蒸枣糕,在过年贴春联吗?我想会的。因为民俗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它会在我们的讲述中,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传承中,不断焕发生机。就像外婆教我缝袜子,妈妈教我贴春联,陕北爷爷教我揉面团一样,我们也会把这些温暖的民俗,把这些藏在岁月里的微光,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在民俗的陪伴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体会传统的魅力,找到心灵的归宿。

那些藏在指尖的温度,那些留在心底的记忆,那些代代相传的民俗,就像夜空中的星星,虽然微弱,却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温暖我们的岁月。它们不会因为时光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愈发珍贵。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民俗微光 https://www.w10.cn/suitan/4075/

(1)
上一篇 2025-09-13 上午11:56
下一篇 2025-09-13 下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