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打开一个 APP,不用翻半天菜单就能找到想要的功能;去奶茶店点单,扫码后发现之前常喝的口味自动出现在推荐栏;甚至走在路上,看到路边共享单车的锁轻轻一推就能打开,还自带充电提示。这些瞬间可能不会让我们特意记下来,但心里会悄悄觉得 “舒服”,而这种 “舒服”,其实就是用户体验最直观的样子。它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术语,更像是一种 “懂你” 的感觉 —— 知道你怕麻烦,所以把复杂的步骤变简单;知道你有偏好,所以悄悄记住你的习惯;知道你会焦虑,所以提前给出提示。
很多人觉得用户体验是互联网公司或者大品牌才需要考虑的事,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楼下便利店的老板,每次你去买东西都能准确记得你不要香菜,这是用户体验;小区里的快递柜,晚上取件时灯光会自动调亮,还会提醒你快递即将超时,这也是用户体验。它本质上是一种 “换位思考”,不管是做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想:这样会不会不方便?那样能不能更贴心?就像我们自己在家招待朋友,会提前收拾好屋子、准备好对方爱喝的饮料,用户体验做的,就是类似这样的 “招待” 工作,只不过对象换成了用户。
说个我自己的真实经历吧。前阵子我想买一款降噪耳机,对比了好几个品牌。其中一个品牌的 APP 让我印象特别深 —— 打开之后,它没有一上来就推各种型号的耳机,而是先问我 “平时主要在什么场景用耳机?”“对降噪效果有什么要求?”,甚至还让我上传了常听的音乐风格。根据这些信息,它给我推荐了两款最适合的型号,还附带了真实用户的使用反馈,比如 “通勤时用能完全隔绝地铁噪音”“戴久了耳朵也不疼”。更贴心的是,它还提供了 “7 天无理由试用”,并且包邮往返。最后我虽然没买这款耳机(因为预算超了),但这个 APP 的体验让我记住了这个品牌,甚至推荐给了有需求的朋友。反观另一个品牌,官网满屏都是 “限时折扣”“爆款热销”,找参数需要翻好几页,客服回复也慢得像蜗牛,即便它的价格更优惠,我也没了购买的欲望。
其实用户体验有时候就是这样,不一定需要多么炫酷的技术,更多的是 “在意” 用户的感受。就像我们去餐厅吃饭,服务员不会一个劲儿地推销贵的菜品,而是会根据你的人数和口味推荐合适的菜;上菜时会提醒 “小心烫”,看到你杯子里的水快没了会主动添满 —— 这些小事看起来不起眼,却能让你觉得 “被重视”,下次还想再来。反之,如果一家餐厅菜再好吃,但服务员态度冷淡,或者座位挤得让人不舒服,大概率也很难有回头客。用户体验也是如此,它就像产品或服务的 “软实力”,可能不会直接决定你是否选择,但会影响你是否愿意长期选择,甚至是否愿意主动分享。
现在很多人都习惯了 “快节奏”,对用户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刷短视频时,加载超过 3 秒就会划走;点外卖时,配送时间超过预计 10 分钟就会忍不住催单;甚至连关注一个公众号,如果回复关键词后没有自动跳转想要的内容,可能马上就会取关。这其实也倒逼很多品牌开始重视用户体验。就拿外卖平台来说,早期只是单纯的 “下单 – 送餐”,现在却多了很多细节优化:比如可以实时查看骑手的位置,预估到达时间会精确到分钟;如果餐品撒漏,平台会主动赔偿,不用用户反复跟商家和骑手沟通;甚至有些平台还会根据用户的用餐习惯,推荐 “少盐”“多辣” 等个性化选项。这些变化,都是从用户的 “痛点” 出发,一点点优化而来的。
不过,用户体验也不是 “一劳永逸” 的事。因为用户的需求会变,场景也会变。比如几年前大家用手机 APP,更在意 “功能全不全”,现在则更在意 “是否简洁”“是否耗电”;以前网购只看 “价格低不低”,现在则更看重 “物流快不快”“售后好不好”。这就需要品牌不断去观察、去倾听。就像奶茶店会定期推出新品,其实也是在试探用户的口味变化;APP 会定期更新版本,修复 bug 的同时,也会根据用户反馈增加新功能。比如我常用的一个记账 APP,之前只有 “记录收支” 的功能,后来很多用户反馈 “想知道钱都花在了哪里”,它就增加了 “分类统计” 功能,还能生成月度消费报告,甚至提醒 “这个月奶茶钱花超啦”—— 这种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在持续优化用户体验。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用户体验不是 “一刀切” 的,需要考虑不同用户的需求。比如老年人用手机,可能更需要大字体、简单的操作界面,而年轻人则喜欢个性化的皮肤和更多的功能;残障人士可能需要语音辅助、无障碍键盘等功能,而普通用户可能很少用到这些。之前我看到过一个新闻,某打车平台专门为视障人士优化了 APP,不仅支持语音下单,还会让司机在到达后主动联系用户,告知车辆的位置和颜色。这种 “兼顾少数人需求” 的设计,虽然可能不会给平台带来直接的收益,但却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也让品牌形象更加立体。毕竟,好的用户体验,应该是让每一类用户都能感受到 “方便” 和 “尊重”。
可能有人会说,“我又不是做产品或服务的,了解用户体验有什么用?” 其实不然,用户体验的思维在生活中也很有用。比如跟朋友相处时,会注意对方的情绪,不会说让人不舒服的话;跟同事合作时,会把文件整理得清晰易懂,方便对方查看;甚至给家人买礼物时,会考虑对方的喜好和需求,而不是只买自己觉得好的。这些其实都是 “用户体验思维” 的体现 —— 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所以说,了解用户体验,不仅能让我们更懂 “好产品”“好服务” 是什么样的,也能让我们在与人相处时更贴心、更受欢迎。
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因为 “用户体验好” 而开心,是在什么时候?是收到快递时发现包装里有防震泡沫和手写的小卡片?还是用导航时,它提前提醒了 “前方路段拥堵,已为你重新规划路线”?这些小小的瞬间,就像生活里的小确幸,悄悄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和选择。而对于那些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人来说,重视用户体验,其实就是重视每一个用户的感受,也是在为自己积累 “好感度”。毕竟,在这个选择越来越多的时代,人们愿意为 “舒服”“贴心” 买单的意愿,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
那么下次,当你作为用户感受到一次很棒的体验时,不妨多留意一下背后那些 “用心” 的细节;如果你是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人,也不妨多问问自己:“如果我是用户,我会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体验?” 或许,从这些思考里,就能找到让用户忍不住说 “哇” 的秘诀。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既是用户,也是体验的创造者,不是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那些让我们忍不住说 “哇” 的用户体验,藏在生活每个小细节里 https://www.w10.cn/suitan/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