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刚吹软冻土,江南的稻田就醒了。老农们披着晨雾走进田垄,弯腰把育好的秧苗插进翻耕过的水田里,指尖划过水面时带起细碎的涟漪。远处的水牛甩着尾巴,蹄子踩在泥泞里发出闷响,身后跟着拎着竹篮的孩童,篮子里装着刚从自家菜园摘的青蒜和萝卜。这样的清晨总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混着秧苗的清香,在村庄上空缠缠绕绕,像是大地刚睁开眼时呼出的第一口气息。
北方的麦田此时还是一片浅绿,麦苗顺着地势铺展开,风一吹就掀起层层波浪。李大叔蹲在田埂上,伸手拨弄起一株麦苗,指腹蹭过叶片上的绒毛。他种了三十年麦子,能从叶片的颜色判断出土壤里缺不缺肥,也能从麦秆的粗细算出今年的收成。旁边的田埂上堆着刚运来的有机肥,黑褐色的肥料里还带着草屑,那是他去年秋天特意收集的玉米秸秆发酵而成的。再过两个月,这片浅绿就会变成浓绿,等到盛夏,又会染成金灿灿的黄色,像给大地盖了一层厚毯子。
入夏后的岭南果园热闹起来,荔枝树挂满通红的果实,像一串串小灯笼。阿婆踩着竹梯摘荔枝,竹篮挂在腰间,每摘一颗都要先放在鼻尖闻闻。“今年的荔枝甜,雨水不多。” 她笑着对树下帮忙的孙女说。孙女踮着脚接荔枝,偶尔趁阿婆不注意,偷偷剥开一颗塞进嘴里,甜美的汁水在舌尖散开,引得她眯起眼睛笑。果园里的蜜蜂嗡嗡作响,忙着在荔枝花间采蜜,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织出斑驳的光影。
黄河边的玉米地在夏日里长得格外茂盛,玉米秆比人还高,叶片宽大厚实,风穿过田地时会发出 “沙沙” 的声响。王大伯每天都会来玉米地查看,他戴着草帽,手里拿着镰刀,时不时弯腰砍掉田间的杂草。玉米刚抽穗的时候,他会特意在地里多待一会儿,听玉米穗生长的声音 —— 那是一种细微的、带着生机的 “噼啪” 声,只有常年和土地打交道的人才能听见。等到玉米须变成褐色,玉米棒就成熟了,剥开翠绿的苞叶,金黄的玉米粒像排列整齐的珍珠,咬一口又脆又甜。
秋天的东北平原是另一番景象,一望无际的大豆田变成了金黄色,豆荚饱满,轻轻一碰就会裂开,露出里面圆润的豆子。收割机在田里穿梭,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车斗里很快就装满了大豆,金黄的豆子在阳光下闪着光。张大姐站在田边,看着收割机来来往往,脸上满是欣慰。她和丈夫种了两百亩大豆,从春天播种到夏天除草,再到秋天收获,忙碌了大半年,终于等到了这丰收的时刻。傍晚时分,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收割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田埂上堆着的大豆秸秆,散发出淡淡的草木香。
南方的稻田在秋天也迎来了收获,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整片稻田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农民们戴着斗笠,拿着镰刀收割水稻,镰刀划过稻秆的声音清脆利落。割下来的水稻被捆成一束束,立在田里晾晒,远远望去,像一个个穿着金黄衣裳的稻草人。等到稻谷晒干,就可以用打谷机脱粒了,机器运转起来,金黄的稻谷不断从出口涌出,落在铺好的塑料布上,堆成一座小山。孩子们在旁边玩耍,偶尔会抓一把稻谷,让稻谷从指缝间滑落,感受那细腻的触感。
冬天的农田看似安静,其实藏着不少生机。华北的菜园里,塑料大棚连成一片,棚内温暖如春,黄瓜藤顺着架子向上攀爬,西红柿挂满枝头,绿油油的生菜长势喜人。刘师傅每天都会来大棚查看温度和湿度,他手里拿着温度计,仔细记录着棚内的变化。“冬天的蔬菜金贵,得细心照料。” 他一边调整通风口,一边说。棚外寒风呼啸,棚内却温暖湿润,蔬菜生长的声音仿佛都能听见。偶尔有阳光透过塑料膜照进来,给翠绿的蔬菜镀上一层金边,让人忘记了棚外的寒冬。
西南山区的农民在冬天会忙着修整土地,他们拿着锄头,把田里的土块敲碎,再施上一层基肥,为来年的播种做准备。山坡上的核桃树光秃秃的,树枝伸向天空,农民们会爬上树,修剪多余的枝条,这样来年才能结出更多的核桃。田埂边的小溪结了一层薄冰,阳光照在冰面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孩子们在溪边玩耍,偶尔会捡起小石子,轻轻敲打着冰面,听那清脆的 “咚咚” 声。
农业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播种与收获,它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四季轮回里最动人的篇章。每一粒种子的萌发,每一颗果实的成熟,都藏着农民的汗水与期待,也藏着土地的馈赠与温柔。当我们吃到香甜的米饭、清脆的蔬菜、饱满的果实,或许能想起那些在田埂上忙碌的身影,想起那些藏在泥土里的生命韵律。这些韵律,在春日的秧苗里,在夏日的蝉鸣中,在秋日的稻穗间,也在冬日的大棚内,一年又一年,奏响着生命的乐章,滋养着世间万物。
不知道当你走进田野,看到那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时,会不会也停下脚步,静静聆听田埂上的四季歌,感受那份来自土地的温暖与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田埂上的四季歌:那些藏在泥土里的生命韵律 https://www.w10.cn/suitan/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