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文化,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博物馆里落满灰尘的陶罐,或是课本上需要背诵的古诗,总觉得离日常有点远。但实际上这玩意儿就像空气,平时没感觉,一琢磨全是惊喜 —— 早上嗦粉时多加的那勺酸豆角,晚上追剧时跟着唱的方言主题曲,甚至朋友间互相调侃的 “梗”,都藏着文化的小尾巴,只不过咱们平时没把它们往 “文化” 这俩字上联想罢了。
就拿吃来说吧,这绝对是最接地气的文化传播大使。北方人过年必须吃饺子,讲究 “更岁交子”,哪怕平时不爱做饭,除夕晚上也得硬着头皮擀几张皮;南方人则执着于汤圆,煮的时候还得念叨 “团团圆圆”,要是煮破了一个,长辈能立刻补上 “破了好,岁岁平安”。我有个北方朋友第一次去南方过年,看到碗里浮着的白胖子当场懵了:“这饺子咋没褶儿?还煮得这么圆溜?” 南方亲戚笑得直拍桌子,塞给他一碗说 “先吃,吃完教你区分汤圆和元宵 —— 这学问大着呢!” 后来这朋友学精了,现在逢年过节既能擀饺子皮,又能搓汤圆,还总结出 “北方吃棱角,南方吃圆润” 的饮食哲学,活脱脱成了南北饮食文化交流的 “中间商”。
除了吃,语言里的文化梗更是让人笑到捧腹。前阵子网上流行 “退退退”,大妈用魔性的语气怼得对方哑口无言,这段视频火了之后,各种改编版本层出不穷 —— 有学生用来怼作业的,有打工人用来怼加班的,甚至还有人把它编进了广场舞配乐里。你别觉得这只是个搞笑片段,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民间语言文化的一种创新吗?古人靠诗词歌赋表达情绪,咱们现代人靠几句魔性口号释放压力,本质上都是情感的传递,只不过形式更接地气了而已。
还有方言这东西,简直是文化里的 “活化石”,自带笑点 buff。我闺蜜是四川人,每次跟她打电话都像听相声。有次她跟我吐槽买水果被坑,说 “那个老板太奸了,称苹果的时候手都在‘抖机灵’,我一看就晓得不对,直接说‘你这称怕是吃了回扣哦’,他当场就脸红了”。我一边笑一边问她 “‘抖机灵’是啥意思”,她解释半天我才明白,就是称重时故意让秤杆晃来晃去,让人看不清真实重量。后来我去四川旅游,特意学了几句方言,结果在菜市场买菜时,想跟老板说 “少要点”,结果说成了 “少幺点”,老板以为我要 “少称点”,直接给我装了小半袋,还笑着说 “妹儿你食量不大嘛”,弄得我尴尬得只想找地缝钻 —— 你看,方言里的小细节,要是没搞懂,分分钟就能闹笑话。
不光是饮食和语言,就连咱们平时玩的游戏里,也藏着不少文化彩蛋。之前很火的《江南百景图》,玩家在游戏里盖房子、种庄稼,还能遇到唐伯虎、文徵明这些历史人物。有次我为了解锁 “拙政园”,愣是查了半天明朝园林的建筑风格,还顺便了解了文徵明参与设计拙政园的故事 —— 本来是想放松玩游戏,结果一不小心成了 “半个明朝建筑专家”。还有《原神》里的璃月地区,建筑风格参考了中国古代的宫殿和楼阁,连 NPC 说的话都带着古风韵味,有玩家调侃 “玩个游戏还得复习文言文,这波不亏”。你看,文化传播有时候就是这么润物细无声,不一定非要坐在教室里听课,在游戏里照样能学到知识,还学得心甘情愿、开开心心。
说到娱乐,戏曲文化也在悄悄 “年轻化”。以前提到京剧、昆曲,很多年轻人会觉得 “太老派了,听不懂”,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京剧演员把《霸王别姬》改成了说唱,昆曲演员在短视频平台教大家唱《牡丹亭》,还有人把戏曲里的脸谱做成了潮牌卫衣。我有个 00 后表妹,之前对戏曲一点兴趣都没有,自从在网上刷到一个京剧版《卡路里》的视频,就彻底被圈粉了,现在不仅能唱几句《贵妃醉酒》,还收藏了好几张戏曲主题的明信片。她说 “原来戏曲也能这么潮,之前觉得听不懂,是因为没人用我们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给我们听”—— 你看,不是传统文化过时了,而是咱们得换个新玩法,让它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就连平时逛街看到的小物件,也能挖出文化的小故事。上次我在文创店看到一个 “甲骨文表情包” 钥匙扣,上面刻着的甲骨文被设计成了搞怪的表情,比如 “笑” 字像个咧嘴的小人,“哭” 字像个掉眼泪的脸蛋,瞬间就把三千多年前的文字变得可爱起来。店员说这种钥匙扣卖得特别好,很多家长买给孩子,说 “比让孩子死记硬背甲骨文有意思多了,孩子看到钥匙扣就会主动问这是什么字,还会自己查资料”。还有那些用非遗技艺做的小玩意儿,比如苏绣的手机壳、皮影戏造型的书签,不仅好看实用,还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快要被遗忘的老手艺 —— 文化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可以是钥匙扣上的一个小图案,也可以是手机壳上的一针一线,只要能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就能活起来。
不过文化这东西也有 “调皮” 的时候,偶尔会跟我们开个小玩笑。比如有人把 “福” 字倒着贴,说是 “福到了”,结果有次我邻居家把 “福” 字贴倒了,还特意在旁边贴了张纸条 “福已到,请签收”,路过的人看到都忍不住笑;还有人过中秋时,把月饼做成了小龙虾味、螺蛳粉味,美其名曰 “创新月饼”,结果有人尝了之后吐槽 “这不是月饼,这是黑暗料理”。虽然这些 “创新” 有时候会让人哭笑不得,但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大胆的尝试,文化才不会变成一潭死水,才能一直保持活力。
现在想想,文化真的就像个调皮的小伙伴,它不会主动跑到你面前说 “我是文化,快来了解我”,而是悄悄躲在你生活的各个角落,等着你来发现。可能是你早餐吃的那碗热干面,可能是你追剧时听到的一句方言,也可能是你玩游戏时遇到的一个历史人物。只要你愿意多留意一点,多琢磨一点,就能发现文化的有趣之处。那么,你最近又在生活里发现了哪些藏着文化的小细节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化这东西,藏在生活的犄角旮旯里 https://www.w10.cn/suitan/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