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教育,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作业本上鲜红的叉号,还有家长群里此起彼伏的 “收到”。但如果你蹲在校园围墙外观察三天,会发现这地方根本不是严肃的知识殿堂,而是大型沉浸式喜剧现场 —— 老师是自带梗的喜剧演员,学生是脑洞清奇的观众,家长则是又哭又笑的场外应援团。
就拿我邻居家那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小侄子来说,上周他数学考试得了 65 分,回家后愣是把试卷折成了纸飞机,说要 “让错误飞向蓝天”。他妈妈拿着扫帚追了三条街,最后在小区花园的冬青丛里找到他时,这孩子正对着纸飞机残骸做 “自我批评”:“早知道应该折个无人机,至少能飞远点。” 这种把教育挫折转化为手工课素材的操作,估计连爱因斯坦看了都得给个点赞表情。
校园里的老师更是被教育事业逼成了全能艺人。我表姐是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为了让学生背会《岳阳楼记》,她在课堂上模仿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神态,手舞足蹈到差点把粉笔盒掀翻。有次讲到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她直接从讲台下掏出一个手电筒,对着装满水的玻璃杯照来照去,结果光没折射出美感,倒把后排同学的瞌睡虫全照醒了。学生们后来私下说,上表姐的课就像看脱口秀,知识点没记住多少,笑点倒是攒了一箩筐。
家长在教育这场戏里,更是把 “戏精” 本质发挥到了极致。我同事老张为了陪儿子写作业,特意买了副金丝边眼镜,每天晚上七点准时坐在书桌旁,摆出 “学术权威” 的姿态。可上周他儿子问了道鸡兔同笼题,他对着题目研究了半小时,最后憋出一句:“这题有问题,鸡和兔子为什么要关在一起?” 还有次学校组织亲子手工比赛,他为了拿一等奖,偷偷在网上买了个现成的模型,结果被儿子当场拆穿:“爸爸,你粘的胶水都溢出来了,还不如我用橡皮泥捏的奥特曼。”
就连课外辅导班也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幽默桥段。我朋友家的女儿报了个绘画班,老师让画 “我的梦想”,别的孩子都画了医生、科学家,唯独这小姑娘画了个拿着棒棒糖的快递员。老师问她为什么,她一本正经地说:“快递员每天都能收到好多包裹,说不定里面就有妈妈藏起来的巧克力。” 还有个小男孩在英语班学 “apple” 这个单词,老师让他用单词造句,他站起来大声说:“我妈妈每天都让我吃 apple,可是我更喜欢吃 banana!” 全班顿时笑成一片,老师也忍不住调侃:“看来你妈妈的英语单词量,还没你挑食的程度高。”
教育里的这些幽默瞬间,就像平淡日子里的小糖果,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却能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老师不用再硬撑着 “严肃人设”,偶尔犯点小迷糊反而更受学生欢迎;家长不用把 “望子成龙” 挂在嘴边,陪孩子折一次失败的纸飞机,可能比讲十遍大道理更有用;学生也不用把学习当成负担,在笑声里记住的知识点,说不定比死记硬背更牢固。
现在想想,我们总把教育看得太沉重,其实它更像一场充满意外的旅行。可能会遇到迷路的尴尬,可能会有走错路的懊恼,但沿途那些让人捧腹的瞬间,不正是最珍贵的风景吗?下次当你因为孩子的考试成绩发愁,或者为备课熬夜到深夜时,不妨停下来想想:今天有没有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是学生的一句童言无忌,还是家长群里某个搞笑的表情包?毕竟,能让人笑着成长的教育,才是最有温度的教育啊。
你说,要是以后的学校都能多些这样的欢乐时刻,会不会有更多孩子盼着上学,更多老师笑着教书,更多家长不再为辅导作业头疼?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这出戏:老师演得累,学生笑得脆,家长在台下拍断腿 https://www.w10.cn/suitan/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