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国在东风机械厂待了二十三年,从学徒工做到装配车间组长,双手布满的老茧里藏着无数个与机床为伴的日夜。他最引以为傲的本事,是能凭耳朵听出机床运转时的细微异常 —— 轴承缺油的 “沙沙” 声、齿轮咬合偏差的 “咯噔” 声,这些年轻徒弟们听不出来的信号,在他这里都是设备的 “健康密码”。可自从去年车间完成智能化改造,老周发现自己这套 “看家本领”,正被一个个带着屏幕和传感器的 “新搭档” 悄悄改变。
去年初秋的一个清晨,老周像往常一样提前半小时到车间,准备给负责的三号装配线做开工前的检查。刚走到生产线头,他就看见一个银灰色的机械臂正悬在半空,末端的夹爪轻轻握着一枚轴承,旁边的显示屏上跳动着一串绿色数据。负责调试设备的技术员小李正盯着屏幕记录,见老周过来,笑着递过平板电脑:“周师傅,您看,这台机械臂昨晚完成了 237 次轴承装配,误差全部控制在 0.02 毫米以内,比手工装配的精度提高了三倍还多。” 老周接过平板,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曲线图表,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 以前这条线需要四个老师傅轮流操作,一天最多装 180 个轴承,还得时刻盯着避免出错,现在一个 “铁家伙” 就能顶得上好几个人。
他蹲下身,仔细观察机械臂的运行轨迹。夹爪抓起轴承时,力道刚好能稳住零件又不会留下压痕;对准安装孔时,屏幕上的十字线几乎没有偏移,整个过程比最熟练的老师傅还要稳。老周忍不住伸手想摸摸机械臂的夹爪,小李赶紧拦住他:“师傅,这设备还在运行中,有安全防护栏呢,您看那边的黄色区域,是专门的人机隔离带,咱们人不能随便进去。” 老周顺着小李指的方向看去,车间里多了不少明黄色的护栏,每台智能设备旁边都贴着醒目的操作规范,以前机器旁边堆着的零件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动送料轨道,零件从仓库出来后,会沿着轨道精准送到每台设备面前。
这天上午,三号线上的一个传感器突然发出了红色警报,机械臂立刻停止了动作。老周听到警报声,心里咯噔一下 ——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至少得花半天时间排查问题,说不定还得耽误生产。他刚要召集徒弟们拆机器检查,小李已经拿着平板跑了过来。平板上显示着传感器的实时数据,还有设备内部的三维模型,红色标记清晰地指向了一个磨损的密封圈。“师傅,您看,系统已经分析出来了,是液压系统的密封圈老化,导致压力不稳定,传感器检测到异常就自动停机了。” 小李边说边调出备件库的信息,“仓库里有适配的密封圈,我已经让自动导引车送过来了,估计五分钟就能到。”
老周看着平板上的三维模型,有点不敢相信 —— 以前修机器,得把外壳拆开,一个个零件检查,有时候还得靠经验猜问题在哪,现在系统直接把问题点标出来了,连备件都能自动调配。没过五分钟,一个带着蓝色指示灯的小机器人沿着地面的轨道跑了过来,上面放着一个密封袋,里面装着新的密封圈。小李打开机器人的储物格,取出密封圈,又在平板上点了几下,机械臂旁边的检修门自动打开了,露出了需要更换的部件。整个更换过程只用了十分钟,设备重新启动后,屏幕上的数据又恢复了绿色。老周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切,手里的扳手都没来得及拿出来。
中午吃饭的时候,老周和车间里的老伙计们聊起了智能设备。旁边的王师傅以前是车床操作工,现在负责监控三台智能车床,他放下手里的饭盒说:“以前我一天到晚盯着车床,眼睛都熬得通红,生怕出一点差错。现在好了,车床有自动检测系统,只要参数不对就会报警,我坐在监控室里看屏幕就行,还能随时调阅每台机器的生产数据。” 另一个年轻徒弟小张接过话茬:“师傅,我现在跟着小李学编程呢,咱们以后不仅要会操作机器,还得会调程序、看数据。上次我编的一个简单的装配程序,还被系统评为了最优方案呢!” 老周听着大家的话,心里的失落感慢慢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鲜的好奇 —— 他突然觉得,这些智能设备不是来 “抢饭碗” 的,而是来帮他们把工作做得更好的。
下午,车间接到了一个紧急订单,需要在三天内完成一批高精度齿轮的加工。以前遇到这种订单,车间里得连轴转,大家加班加点也不一定能按时完成。老周正担心的时候,生产调度员拿着平板过来了,上面显示着详细的生产计划。“周师傅,系统已经根据订单需求排好生产计划了,三号装配线负责装配,一号和二号智能车床负责加工齿轮,自动送料系统会协调零件供应,预计两天就能完成。” 调度员边说边展示计划细节,每台设备的工作时间、需要加工的零件数量、甚至每个工序的耗时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连可能出现的瓶颈环节都提前做好了预案。
老周跟着调度员走到监控室,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整个车间的生产情况:红色的线条代表零件运输路径,绿色的光点是正在工作的设备,每个设备旁边都标注着完成进度。调度员指着屏幕上的一个绿色区域说:“您看,这里是齿轮加工区,两台智能车床正在同步加工,它们会根据零件的材质自动调整切削速度和进给量,加工精度能控制在 0.005 毫米以内,比客户要求的还要高。” 老周凑近屏幕,看着上面不断跳动的数据,突然想起自己刚进车间的时候,加工一个高精度零件得反复调试车床,有时候一个零件要做三四遍才能合格,现在机器就能自动优化参数,还能保证每个零件的精度都一样。
傍晚下班的时候,老周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回家,而是又走到了三号装配线旁边。夕阳透过车间的窗户照进来,落在机械臂上,反射出柔和的光。他伸出手,轻轻碰了碰机械臂的外壳,冰凉的金属触感里,似乎藏着一种全新的力量。小李走过来,递给老周一本智能设备操作手册:“师傅,这是我整理的基础操作指南,您要是感兴趣,我明天教您怎么用平板看设备数据。” 老周接过手册,封面是车间的照片,照片里,智能设备和工人们一起忙碌着,画面里没有冲突,只有一种默契的配合。
那天晚上,老周把手册带回家,坐在台灯下一页页翻看。里面有详细的图文说明,还有简单的故障排查方法,他边看边在心里琢磨 —— 以前总觉得智能设备是年轻人的东西,自己老了学不会,现在才发现,这些设备其实是在帮他们减轻负担,让他们能把更多精力放在需要经验和技巧的工作上。他想起白天更换密封圈时,系统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更换步骤,甚至标注了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这不就是把老师傅的经验变成了能共享的知识吗?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老周开始跟着小李学习智能设备的操作。他学会了用平板查看设备的运行数据,能通过曲线图表判断设备的工作状态;学会了在系统里提交备件申请,知道了自动导引车的调度规律;甚至能根据系统给出的生产建议,调整班组的工作安排。有一次,系统提示一台设备的电机温度偏高,老周结合自己的经验,判断可能是散热风扇积灰了,他让徒弟们拆开风扇清理,果然解决了问题。小李笑着说:“师傅,您这经验加上系统的数据,简直是‘双保险’啊!”
现在的老周,再也不会觉得智能设备陌生了。他每天到车间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平板查看设备的运行报告,然后和徒弟们一起讨论当天的生产计划。遇到设备报警,他能和小李一起分析数据,快速找到问题点;看到系统给出的优化建议,他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判断是否可行。车间里的年轻徒弟们都愿意跟老周学,不仅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还因为他愿意接受新事物,能把老手艺和新技术结合起来。
有一天,厂里来了一批参观的客人,负责人让老周给大家介绍车间的智能化改造情况。老周站在三号装配线旁边,手里拿着平板,熟练地展示着设备的运行数据和生产流程。“以前我们靠耳朵听、眼睛看,现在靠数据说话,” 老周指着屏幕上的图表说,“这些智能设备不是取代我们,而是和我们一起工作,让我们的活儿干得更细、更准、更轻松。” 客人里有个年轻的工程师,问老周:“您觉得智能化之后,工人的价值会不会降低?” 老周笑了笑,指着自己的双手说:“你看我这双手,以前只能操作机器,现在能和智能设备配合,能分析数据,能优化流程,你说价值是高了还是低了?”
夕阳西下的时候,参观的客人离开了,车间里的智能设备还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老周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里很踏实。他知道,智能制造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取代人的故事,而是像他和机械臂这样,老经验和新技术的相遇,是人和机器一起成长、一起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日常。在这个充满齿轮和数据的车间里,一场安静的变革正在发生,而他,既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老周的车间 “新搭档”:一场智能制造的日常变革 https://www.w10.cn/suitan/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