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起上学那些事儿,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堆成山的作业、没完没了的考试,还有每次发成绩单时心里的小紧张。但最近跟几个刚上初中的小朋友聊天,发现他们的校园生活跟咱们小时候不太一样了 —— 有同学每周盼着陶艺课,捏出来的歪歪扭扭的杯子能当笔筒;有同学跟着老师去公园观察植物,回来还能画出带标注的自然笔记;还有人因为参加辩论社团,现在跟大人聊天都能条理清晰地讲出自己的观点。这些听起来不像 “正经学习” 的事儿,其实都是素质教育里超重要的部分,而且真的能让学习变得有意思起来。
很多家长可能会犯嘀咕:花时间搞这些 “没用的”,会不会影响考试成绩啊?其实还真不用太担心。我认识一位小学老师,她班上有个特别内向的男生,以前上课从不举手发言,数学成绩也总在中游徘徊。后来学校开了机器人兴趣班,这孩子像突然找到了方向,每天课后都泡在实验室里拼搭零件、编写程序。慢慢的,大家发现他数学课上开始主动提出解题思路,遇到复杂的应用题,还能把机器人编程里的逻辑用到解题里,成绩居然一点点提了上去。更重要的是,他现在跟同学讨论问题时眼睛都在发光,整个人自信了不少。你看,素质教育不是要取代考试,而是用更灵活的方式帮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说不定还能反过来帮到课本学习呢。
说到素质教育,很多人可能觉得就是多上几节美术课、音乐课,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它更像给孩子搭建一个 “多维度成长舞台”,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有的孩子天生对数字敏感,除了课本里的数学知识,还可以接触编程、金融小常识,培养逻辑思维;有的孩子喜欢跟人打交道,参加志愿者活动、辩论赛,能锻炼沟通表达能力;还有的孩子对大自然充满好奇,观察昆虫、种植植物,能培养观察力和责任感。这些能力可能不会立刻体现在考试分数上,但会成为孩子未来生活里的 “加分项”—— 比如会沟通的孩子更容易交到朋友,有责任感的孩子做事情更靠谱,这些不都是咱们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吗?
我还记得去年参加邻居家孩子的校园开放日,那场面跟咱们小时候的家长会完全不一样。没有密密麻麻的试卷展示,取而代之的是走廊里挂满的学生绘画作品、手工制品,还有每个班级门口贴的 “班级日志”—— 里面记录着孩子们一起组织的义卖活动、去养老院看望老人的照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五年级的 “小市场” 活动,每个孩子都要自己准备商品、定价格、跟 “顾客” 讨价还价,有的孩子卖自己做的手工贺卡,有的孩子把旧书拿来交换,还有的孩子现场表演魔术赚 “零花钱”。活动结束后,有个小女孩跟我说:“原来赚钱这么不容易,以后我再也不随便乱花钱了。” 你看,一堂看似 “玩闹” 的活动,却让孩子理解了 “责任”“珍惜” 的含义,这比单纯说教管用多了。
当然,素质教育也不是 “放养式” 教育,不是说不管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要找到 “学习” 和 “成长” 之间的平衡。比如有的学校会把课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 学完 “植物的生长”,就让孩子自己种一盆花,记录生长过程;学完 “百分数”,就让孩子帮家里计算购物时的折扣;学完 “历史故事”,就让孩子分组编排小话剧。这样一来,孩子不仅记住了课本知识,还知道怎么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有个老师跟我说,以前她教 “长方体体积计算” 时,很多孩子总记不住公式,后来她让孩子用积木搭建不同的长方体,自己动手测量长宽高、计算体积,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知识点,还能举一反三算出家里冰箱、衣柜的体积。你看,用对了方法,学习也能变成一件好玩的事儿。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 “焦虑感”,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其实素质教育反而能缓解这种焦虑 —— 它让家长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用跟别人比成绩、比才艺,只要孩子能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成长,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最好的状态。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数学成绩一般,但画画特别好,以后说不定能成为设计师;有的孩子可能语文作文写得一般,但口才特别好,以后说不定能成为主持人。咱们不能用 “分数” 这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就像花园里的花,有的花期早,有的花期晚,有的开得艳丽,有的长得挺拔,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美好,孩子也是一样。
还记得之前看到过一个新闻,有个高中生因为喜欢做饭,在学校组织的 “美食节” 上表现出色,后来被职业院校的烹饪专业提前录取,还获得了奖学金。他的家长一开始也反对,觉得 “学做饭没出息”,但看到孩子每天钻研菜谱、认真练习刀工的样子,慢慢改变了想法。现在这个孩子不仅在专业上成绩优异,还在全国烹饪比赛中拿了奖,甚至有餐厅提前跟他签约。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素质教育给了孩子更多选择的机会,让他们不用挤在 “考大学” 这一条独木桥上,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能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在自己领域发光发热的人,也同样了不起。
其实素质教育离我们并不远,它就藏在孩子每天的校园生活里,藏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里。比如家长可以多陪孩子做一些 “无用但有趣” 的事情 —— 一起拼拼图、看纪录片、逛博物馆,或者让孩子参与家里的小事,比如整理房间、买菜做饭;老师可以多给孩子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让内向的孩子负责班级图书角,让活泼的孩子组织班会活动。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各种能力,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变得更自信、更开朗、更有想法。但素质教育的推进也需要时间,需要我们慢慢改变 “唯分数论” 的观念,给孩子更多试错、探索的空间。毕竟,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 “考试机器”,而是培养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能力的人。那么,你身边有没有关于素质教育的有趣故事?你觉得素质教育还可以有哪些新的形式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来这才是素质教育!比考试分数有意思多了 https://www.w10.cn/suitan/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