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每天都会路过各种商业地产,比如上班时经过的写字楼、午休时去买咖啡的商场,还有周末带娃去玩的购物中心,但很少有人仔细琢磨过这些地方背后的讲究。其实商业地产可不是简单盖个房子就完事儿,从选址到招商,再到后期运营,每一步都藏着大学问,而且这些学问还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说不定你上次吐槽某个商场 “不好逛”,问题就出在这些细节里。
就拿大家最常去的购物中心来说吧,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商场一进去就觉得特别舒服,想多逛一会儿,而有些商场走两步就想赶紧出来?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商业地产里很重要的 “动线设计”。简单说就是人在商场里行走的路线,好的动线设计会让你很自然地逛完大部分店铺,还不会觉得绕路,甚至偶尔还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小店;但要是动线设计得不好,要么就是走到死胡同得原路返回,要么就是想去的店铺找半天都找不到,逛起来又累又烦。
我之前就遇到过一个特别 “离谱” 的商场,第一次去的时候想找个奶茶店,跟着导航在里面绕了三圈,最后发现奶茶店就在入口不远处,只不过被一个拐角挡住了视线,而且中间还隔着好几个看起来不太相关的店铺,这种布局就很影响体验。后来跟做商业地产运营的朋友聊起这件事,他说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前期规划没做好,要么是为了多塞几家店铺牺牲了动线,要么就是没考虑到顾客的行走习惯,结果反而影响了整体生意。
除了购物中心,写字楼也是商业地产里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跟上班族的关系更密切。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些写字楼明明位置不错,但入驻的公司却不多,或者员工抱怨声不断?这其实跟写字楼的 “硬件配套” 和 “软性服务” 都有关系。硬件方面,比如电梯够不够多、够不够快,空调能不能及时调节温度,卫生间干不干净,停车场容不容易找车位,这些看似小事的问题,其实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办公效率和员工的工作心情。
我之前待过一家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就特别让人头疼,每天早上上班高峰期,电梯前都要排好长的队,有时候等两三趟都挤不上去,迟到扣钱都是常事;而且夏天的时候,空调温度要么调得太低,冻得人要穿外套,要么就突然失灵,办公室跟蒸笼一样。后来公司实在受不了,就搬到了另一个写字楼,虽然租金贵了一点,但电梯又多又快,空调温度也很舒适,甚至还有专门的茶水间和休息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都高了不少。所以说,好的写字楼不仅能吸引优质企业入驻,还能间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就是商业地产背后的门道。
说到商业地产,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就是 “社区商业”,比如小区楼下的便利店、水果店、理发店、小餐馆等等。这些地方虽然不像大型购物中心那么起眼,但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而且它们的运营情况也跟商业地产的规划密切相关。好的社区商业,会根据小区居民的需求来配置店铺,比如老年人多的小区,会有更多的药店、菜市场、便民服务中心;年轻人多的小区,则会有更多的奶茶店、健身房、快递驿站。
我家楼下的社区商业就做得特别好,下楼就能买到新鲜的蔬菜水果,晚上想喝杯奶茶也不用跑太远,甚至还有一家 24 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偶尔加班晚了回去,还能买点吃的垫垫肚子。但我朋友住的小区就不一样,楼下全是卖建材、装修材料的店铺,想买瓶水都得走好几条街,据说当初开发商是为了快速回笼资金,把商铺都卖给了建材商,结果忽略了居民的日常需求,现在不仅居民不方便,那些建材店的生意也不好,因为小区已经入住好几年了,装修需求早就减少了。所以说,社区商业不是随便卖卖商铺就行,还得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来规划,这样才能实现双赢。
不过,做商业地产可没那么容易,不仅要考虑顾客和租户的需求,还得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比如前几年因为特殊情况,很多商场和写字楼都受到了影响,有些商场里的店铺因为客流量减少而关门,有些写字楼的入驻率也大幅下降。这时候,商业地产的 “运营能力” 就显得特别重要了,那些能及时调整策略的项目,往往能更快地恢复过来。
我家附近有个商场,当时就做得很聪明,知道大家不方便出门,就联合里面的餐饮店铺推出了外卖服务,还在商场门口设置了自提点,避免人员聚集;同时,他们还在网上搞了直播带货,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商场里的衣服、化妆品。而且为了吸引顾客回来,商场还在恢复营业后,推出了很多优惠活动,比如消费满减、免费停车、亲子互动活动等等,慢慢就把人气拉了回来。反观另一个商场,当时只是简单地关了门,恢复营业后也没有任何举措,结果很多店铺都倒闭了,现在整个商场都冷冷清清的,很少有人去。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商业地产其实还跟 “城市文化” 息息相关,很多有特色的商业地产项目,会结合当地的文化元素,成为城市里的网红打卡地。比如有些城市会把老厂房改造成创意园区,保留原来的建筑风格,再引入咖啡馆、艺术画廊、文创店铺等,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给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还有些地方会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在商业项目里融入传统元素,比如古建筑风格的商铺、传统手工艺体验店等,让顾客在购物消费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魅力。
我之前去外地旅游的时候,就去过一个特别有特色的商业街区,那条街原本是老城区的一条老街,后来经过改造,保留了原来的青石板路和古建筑,同时引入了很多当地的特色小吃店、手工艺品店,还有一些很有创意的文创店铺。走在那条街上,既能感受到老城区的历史韵味,又能体验到现代商业的便利,很多游客都特意去打卡,甚至还有人因为喜欢这个街区,搬到了附近居住。这就是商业地产和城市文化结合的魅力,不仅能带动商业发展,还能让城市更有特色、更有温度。
当然,商业地产也不是万能的,不是随便建个项目就能赚钱,很多开发商因为盲目跟风,没有做好市场调研,结果项目建成后没人气、没生意,最后只能闲置。比如有些三四线城市,本来人口就不多,消费能力也有限,却一下子建了好几个大型购物中心,结果每个商场都冷冷清清,很多店铺开业没多久就关门了,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所以说,做商业地产一定要理性,要根据当地的人口、消费能力、市场需求等因素来规划,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和数量。
总的来说,商业地产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娱乐都息息相关。它不是冷冰冰的建筑,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空间,是能给我们带来便利和快乐的地方。无论是购物中心、写字楼还是社区商业,背后都藏着很多用心的规划和运营,而这些规划和运营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便利。希望大家以后再路过这些商业地产项目的时候,能多留意一下它们的细节,说不定会发现更多有意思的门道,也能更理解商业地产背后的用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逛吃逛吃背后的门道:聊聊你每天路过的商业地产 https://www.w10.cn/suitan/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