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珠第一次见到太阳能板的时候,正赶着羊群从岗什卡雪峰下经过。那些深蓝色的板子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像一片突然落在草原上的神秘湖泊,让他手里的羊鞭顿了顿。身旁的儿子巴图兴奋地跑过去,指尖刚要碰到板边就被技术人员轻轻拦住。“这是能生电的‘太阳花’,” 穿蓝色工装的年轻人笑着说,“以后咱们草原上的灯,再也不用靠柴油发电机嗡嗡作响了。”
那年是 2018 年,顿珠 45 岁,在青海湖畔的牧场生活了大半辈子。他记得小时候,父亲骑着马带他去镇上,要走整整一天的路,沿途能看到成群的藏原羚从车辙旁掠过。后来牧场通了公路,家家户户买了摩托车,再后来是小汽车,草原上的炊烟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加油站里刺鼻的汽油味。最让他揪心的是冬天,为了给牛圈取暖,牧民们不得不砍伐山坡上的灌木,几年下来,曾经能挡住风沙的林子变得稀疏,春天的沙尘暴也越来越频繁。有一次,他看到一只受伤的黑颈鹤落在结冰的湖面上,翅膀上沾着塑料袋碎片,那一幕让他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
巴图在州里读完高中后,执意要回草原。这个戴着眼镜的小伙子带回了不少新鲜玩意儿:能监测草场长势的平板电脑,用羊粪发酵产生沼气的装置,还有一本画满图表的《草原碳汇手册》。“阿爸,咱们的草原不只是养牛羊的地方,” 巴图指着手册上的卫星地图,“你看,这些草每年能吸收好多二氧化碳,就像大地的肺一样。现在城里的企业都在找地方‘存’碳,咱们保护好草原,就能帮他们实现碳中和,还能给牧场赚来保护费呢。”
顿珠一开始不信。在他眼里,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么能当钱花?直到那年秋天,州里的生态合作社带来了第一批 “碳汇交易款”。看着银行卡里多出的数字,他想起年轻时跟着父亲在草原上捡牛粪的日子 —— 那时候,牧民们靠山吃山,却从没想过要给大山回报。如今,保护草原反而能获得收益,这样的好事他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合作社还帮牧场装上了智能围栏,通过手机就能查看羊群的位置,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骑着马满山跑。冬天取暖用的沼气灶干净又暖和,再也听不到柴油发电机的噪音,夜里能清楚地听到远处狼的嗥叫,那是他童年记忆里最熟悉的声音。
变化不只是发生在草原上。2021 年夏天,顿珠跟着巴图去了一趟西宁。站在高楼大厦之间,他惊讶地发现,马路上跑的汽车很多没有排气管,巴图说那是电动车,靠电就能跑,不会像汽油车那样排出污染空气的尾气。他们还去了一家果汁厂,厂房顶上铺满了太阳能板,车间里的机器用的都是清洁能源。厂长告诉顿珠,他们厂每年要消耗大量电力,如果用传统的火电,会产生很多二氧化碳,现在通过购买草原碳汇和使用清洁能源,已经实现了碳中和,产品上还印着 “零碳果汁” 的标志,在外地特别受欢迎。
“阿爸,你看,” 巴图拿着一瓶果汁,指着标签上的绿色叶子图案,“咱们草原上的草,和城里的工厂、汽车都连在一起了。咱们保护好草,他们减少排放,大家一起努力,天才能更蓝,湖水才能更清。” 顿珠看着标签上的图案,又想起家里牧场的景象: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沼气灶里的火苗安静地跳动,远处的羊群在绿油油的草场上悠闲地吃草,黑颈鹤在青海湖上空自由地盘旋。他突然明白,巴图说的碳中和,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事 —— 牧民保护草原,工人生产清洁能源,司机选择电动车,就连城里的孩子,也会在植树节的时候种下一棵小树。
2023 年春天,顿珠的牧场加入了 “草原碳汇联盟”。来自北京的专家团队来到牧场,用无人机测绘草场面积,用传感器监测土壤的碳含量。他们告诉顿珠,按照现在的保护力度,他的牧场每年能吸收约 500 吨二氧化碳,相当于 100 辆汽车一年的排放量。这些 “碳” 可以卖给需要碳中和的企业,所得的资金将用于草原的生态修复和牧民的技能培训。顿珠把一部分钱拿出来,给村里的小学捐了一批电脑,还请了老师教孩子们学习生态保护知识。他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他们生活的这片草原,不仅是家乡,更是地球重要的 “碳仓库”。
夏天的时候,顿珠接待了一群来自上海的游客。这些游客大多是年轻人,他们背着帐篷,带着相机,想要体验草原生活,了解碳汇知识。顿珠带着他们骑马巡视牧场,教他们识别草原上的植物,给他们讲黑颈鹤的故事。晚上,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巴图用投影仪给游客们展示牧场的碳汇数据,游客们惊讶地发现,自己平时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都能为碳中和做贡献。有个小姑娘说,她回去后要告诉同学们,遥远的青海草原上,有一群牧民在为保护地球努力,她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碳中和出一份力。
那天晚上,顿珠坐在帐篷外,看着满天的繁星。他想起父亲曾经说过,草原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会对你好。现在,他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碳中和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像草原上的风一样,无处不在,连接着每一个人、每一片土地。它藏在太阳能板吸收的阳光里,藏在沼气灶跳动的火苗里,藏在黑颈鹤飞翔的翅膀里,也藏在每一个为保护家园而努力的人心里。
顿珠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变化,但他知道,只要草原上的草还在生长,只要天上的太阳还在发光,只要还有人愿意为了蓝天碧水而努力,碳中和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就像草原上的四季轮回,春天播下的种子,总会在秋天收获果实。而他和巴图,还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地球播下希望的种子。当这些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当草原的风带着清新的空气吹向远方,当每一个人都能在蓝天下自由呼吸,那时候,我们或许会更加明白,碳中和不仅是一个环保理念,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是留给子孙后代最珍贵的礼物。
现在,顿珠每天早上都会去查看太阳能板的运行情况,下午则会沿着智能围栏巡视草场。他看着草场上的草一天天变绿,看着羊群一天天肥壮,看着青海湖的水一天天变清,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自己的故事只是碳中和大故事里的一个小小片段,还有更多的故事正在城市、工厂、森林、海洋里发生。这些故事或许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 一个更清洁、更绿色、更美好的未来。而这个未来,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就像草原上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每一只鸟,都在为草原的生态平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那么,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是否也想过,自己可以为碳中和做些什么呢?或许是少开一次车,或许是节约一度电,或许是种下一棵树。无论做什么,只要开始行动,就不算太晚。因为碳中和的路上,从来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和行动者。而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将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就像草原上的涓涓细流,最终会汇成奔腾的江河,流向更广阔的大海。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草原上的风与远方的树:一个关于碳中和的故事 https://www.w10.cn/suitan/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