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千年文脉:古籍修复的坚守与传承

指尖上的千年文脉:古籍修复的坚守与传承

泛黄的宣纸如枯叶般蜷曲,虫蛀的孔洞像密布的星点,霉变的痕迹似泼洒的墨渍 —— 这是国家图书馆特藏部修复室里常见的景象。当阳光透过雕花木窗落在工作台的宣纸上,76 岁的周小英正用竹镊子夹起半张残破的书页,指尖沾着特制的糨糊,以毫米为单位调整着纸张的角度。这样的动作,她重复了整整五十年。在数字化技术席卷文化领域的今天,古籍修复师们仍用最传统的手法,延续着中华文明的纸张记忆。

古籍修复作为一门技艺,早在唐代就有系统记载。《新唐书・艺文志》中 “补缀脱漏,篇卷略备” 的描述,勾勒出古人对典籍保护的重视。现存于英国大英图书馆的敦煌遗书,不少经卷边缘可见古人用黄檗染纸修补的痕迹,那种带着淡淡药香的修复工艺,与当代修复师使用的 “金镶玉” 技法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跨越千年的修复痕迹,如同文明传递的密码,在纸张的纤维间静静流淌。

指尖上的千年文脉:古籍修复的坚守与传承

当代古籍修复面临的挑战远超古人想象。国家图书馆 2023 年公布的数据显示,馆内待修复古籍超过 160 万册,其中濒危藏品占比达 38%,而全国具备专业修复资质的人员不足千人。周小英记得 2018 年接手的《洪武正韵》,这部明代刻本因长期浸泡在污水中,纸张已经黏合成坚硬的 “纸砖”,她和三位徒弟用了整整八个月,每天工作不超过四小时 —— 过度疲劳会导致手部微颤,足以毁掉任何精细操作。

修复技艺的传承始终面临困境。苏州图书馆的年轻修复师李默坦言,当年拜师时,光练习 “撕纸” 就用了两年:要将宣纸按照纤维走向撕成均匀的细条,误差不能超过半毫米。这种看似简单的基础功,实则是为了在修补时让新旧纸张完美贴合。更难的是调配糨糊,不同朝代的纸张需要不同浓度的黏合剂,还要加入防虫的草药成分,全凭经验掌握。“现在的年轻人愿意花三年时间学熬糨糊吗?” 李默的师傅常这样反问。

数字化技术正在为古籍保护提供新路径。浙江大学研发的 “古籍虚拟修复系统”,可以通过扫描建立纸张的三维模型,模拟不同修复方案的效果。国家图书馆已经用这种技术处理了 300 多册严重破损的古籍,确定最优方案后再进行手工修复,效率提升近三倍。但技术再先进,也无法替代修复师的手感 —— 当指尖抚过纸张,能感知到纤维的呼吸,这种默契是机器永远学不会的。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古籍修复不仅是保护文物,更是在延续文化血脉。去年,南京图书馆修复完成的清代抄本《论语正义》,发现了几处从未被记载的批注,经考证出自著名学者戴震之手,为研究清代学术提供了新线索。周小英常对徒弟们说:“我们修复的不只是书页,是先人们的思考,是那些差点被时光淹没的智慧。”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门古老技艺。在抖音平台,“古籍修复” 话题的播放量已超过 8 亿次,李默拍摄的修复过程短视频,单条最高点赞量达 237 万。北京联合大学开设了全国首个古籍修复专业,2024 年的招生名额比三年前增加了两倍。这些变化让周小英看到了希望,她正在整理毕生的修复笔记,准备出版成教材 —— 那些写在宣纸上的批注,密密麻麻,像极了她修复过的书页。

当暮色降临,修复室的灯光依旧明亮。周小英放下手中的镊子,轻轻抚平刚修复好的一页《永乐大典》,泛黄的纸面上,“修身齐家” 四个字在灯光下清晰可见。窗外的车水马龙与室内的静谧形成奇妙的对比,仿佛跨越了千年的时光。或许在未来,会有更多人走进这间屋子,拿起镊子,在指尖与纸张的对话中,倾听文明传承的声音。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指尖上的千年文脉:古籍修复的坚守与传承 https://www.w10.cn/keji/1757/

(0)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